海陆丰红色培训首页 > 红色海陆丰 > 海陆丰红色文化 >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不应改为东江革命根据地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不应改为东江革命根据地

21 2024-07

10:41

分享
来源:作者:林泽民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不应改为东江革命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广东地方史》读后

林泽民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广东有海陆丰和琼崖两块革命根据地,都写上《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近日得读《中国共产党广东地方史》(以下简称广东党史),目录没有海陆丰根据地,只有海陆丰苏维埃。浏览内文,原来被改为东江根据地,我们认为不应该随便给这块曾有相当影响的根据地改名,试谈管见。

                     一

何以见得被改名?一是篇目只有苏维埃;二是有东江根据地,最后丧失几个地区都是海陆丰根据地的区域;三是历史文件记载的东江根据地是以在潮梅地区的东江苏维埃政府成立为标志,是海陆丰部分根据地的发展,潮梅这块根据地虽曾有所发展,不久新发展的根据地基本丧失,只剩海陆丰根据地部分区域。

海陆丰根据地创建后,奋战7年,艰苦曲折的斗争,几经转折,现从1928年谈起。1927年海陆半苏维埃创建的11月,重新“设东江特委,管理海陆丰、普宁、五华、惠来、、紫金等县”,惠阳高潭(现属惠东县)的党和农运受海丰县委领导,实有7县地域。随后潮梅地区成立潮梅特委,潮梅有15县,其中五华、普宁、惠来三县已由东江特委领导,实际领导12县。1928年1月,东江特委举行年关暴动(也称东江大暴动),率领红二、四师(即南昌和广州起乂军改编的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第四师)分两路帮助附近各县暴动,扩大根据地,“东江所以成整个东江暴动的原因,都是受了海陆丰的影响0东江暴动成功的,除海陆丰外,有普宁、惠来、潮[阳]三县及惠阳,紫金,五华各有一区成立苏维埃政府的。在成立苏维埃政府的区域,民众均已起来,其他各县不过有小的动作而已”“这是海陆丰根据地全盛时期,人口约100万(海陆两县近80万,其他地区估计约20多万,面积从略)。1928年3月,海陆两县城陷落,工农武装退守农村,月底东江特委机关迁惠来。5月3日红二、四师反攻海丰县城后,逐渐退呆山区。根据地缩小,交通阻隔。同年6月,东江特委和漫梅特委合并,仍称东江特委,彭湃任书记,设以省委委员、东江特委委员杨望为主席的海、陆、惠、紫匹县暴动委员会指挥四县斗争。9月,杨望追击敌人至海丰城郊五坡岭,不幸中弹牺牲。

1928年10月26日,广东省委批准海丰等泗县报告,设海陆紫特委,11月2日,党、团省委通知党、团特委,“紫金、海陆丰则改隶省委,不属东委范围。”同月省委第二次扩大会议决定:“东江设二个特委,第一个特委以汕头、潮安为中心;潮阳、普宁、惠来、丰顺、兴宁、梅县、大埔为应注意县份。第二个特委以海丰为中心,陆丰、紫金为其应注意的县份,而与五华、普宁、惠来、惠阳等县发生密切关系”,当时合称惠州和潮梅地区为东江,所以决议称东江第一、第二特委,实际仍称原名。海陆紫特委后来改称海陆惠紫特委、惠属特委。东江特委一直没有改名,潮梅的五华、普宁、惠来三县归东江特委领导,这个东江特委实际是潮梅特委,从此海陆丰根据地一分为二,这是海陆丰根据地一次大转折。当时彭湃已调中央、两特委分道扬镰,各自领导斗争。

1928年12月5日,省委派陈郁到海陆紫巡视,带来指示信,赞扬特委“你们经过了几个月艰难困苦奋斗,现在还能保持海、陆、紫一部分的政权,而且党与苏维埃的工作,最近都有进步,无限欣慰”,还通知“暴委改为革委”从此海、陆、紫地区有了党、政统一领导的机构。1929年蒋桂战争爆发,两特委各自创建红军第6军的16、17师各个团,为全国复兴革命形势共同为东江作出贡献。1930年2月22日,省委88号通告指出广东的革命形势亦正在复兴当中写道,“自1927年大革命遭了失败。海陆丰、琼崖暴动胜利的苏维埃虽然受了很大的摧残,但游击战争从未停止,乡区苏维埃依然存在”,“鲜红的旗帜仍然飘扬于海陆丰”,“东江的工作是勃兴发展,游击战争由西北普遍到西南与东南”,“苏维埃政权亦从未绝迹于琼崖”,“广东红军的发展,自东江46、47、48三团红军成立”。海陆丰49团红军继续创立,琼崖红军仍然活动与发展。

1930年交通逐渐改善,4月下旬,49团到东江特委领导的“潮、普、惠帮助群众暴动,普.患一战,甚至打到没有子弹,将石头掷去,把他的弹药抢来再打二这一仗打出红军军威,连国民党军方也惊叹49团“势力甚厚,未可轻视,去年我军61师16团第3营第9连,在林招被其缴械,以及9月棉湖一役,陈营长思成及警卫队长阵亡,其明证也。此后又加入李绍金部庞逆叛部,力量更强”。

同年5月,东江特委成立东江苏维埃政府,下有“县革命委员会8个(寻乌、龙川、梅县、兴宁、五华、丰顺、大埔、潮安),县苏维埃1个(惠来,是二年前保存下来的)”,“人口约30万,……海陆丰苏维埃的组织,是没有统计在这个数目之内的)”,党员5千人。惠属地区“于6月在省委指示之下,由四县革委会转变成立为东江苏维埃惠属特别委员会……海、陆二县的县苏维埃,是在去年十一、二月的时候成立,在惠、紫方面因为苏维埃区域太少……只有县革命委员会的成立”,人口约20万,党员约5千。

两个苏维埃名称不同,与省委指示有关。省委认为东江地区,党可以有两个特委,政权机关只能有一个,可能后来省委有转变,向中央报告说:“革命的发展毫无疑义的要使之打成一片,在斗争统一的指示上,在红军集中的工作上,都是主观上必要注意的,所以省委最近决定在最近期间将两特委合并”。

省委这个决定至9月六届三中全会后才实行,但却是两特委合并于闽粤赣特委。三中全会后的《中央政治局关于苏维埃区域目前工作计划》决定全国建六大苏区,其中之一是闽粤赣区,计划要求这个苏区“无论如何总要保持它与赣西南可以打成一片的联系,并且迅速地完成这一打成一片的任务”。计划对县委管辖范围提出“有时得不限于旧的县治,或两三县合组一县委,或将一县某几乡区划归另一县委管理”,“县以下乡区的划分亦然”,“闽西两军、东江一军合编为第6军”这是海陆丰根据地又一重大转折。

1930年10月下旬起,南方局候补常委陈舜仪(原惠属特委书记)和项英,中央军委南方办事处主任李富春(大盛)和邓发,先后分赴闽西、东江筹建闽粤赣苏维埃、特委和改编红军,此后,惠属特委并于东江特委再合并闽粤赣特委,原有两个特委和苏维埃不再存在,设两个分委领导各县,各县陆续建边区县,潮普惠、海陆紫源惠属特委有苏区的县)1930年底先建。1930年4月,中央虽通知东江红军编为11军,但5月22日起,省委、军委南方办事处几次改变计划至此,才由李富春亲自改编为第6军第2师,师长彭桂、政委黄强,49团编为第1团,团长林军杰,潮梅各团(后48团人闽西)合编为第2团,团长古大存。1931年彭桂和黄强回来任职时,林军杰己牺牲,彭桂和黄强兼任一团团长、政委。5月,2团败退大南山,黄强带领整顿,并参加大南山土改,随后,安排原49团2营营长陈伯虎接任2团团长气二师后改称东江红军独立师。

闽粤赣区属南方局领导,1931年初,设在香港的南方局、省委和中央军委南方办事处多次被破坏,加上国民党进攻,交通困难,3月29日,两广省委报告中央,东江西南、西北分委合并,仍成立特委由广东省委领导,算西组织特委由中央领导。5月省委徐德到大南山成立东江特委,传达四中全会,当时,二团撤来大南山,西北几个县苏区“整个的塌台”,“西南的潮、普、海、陆也日益削弱”。6月,东江特委把陆丰东南部,惠来北部和河婆(揭西)合设陆惠县。至1932年11月,全东江只海陆紫、陆惠、潮普惠3县有苏区和“赤区”,揭阳和饶南两块“赤区”(寻乌与闽西联系)。6个县委、2个特派员,共有党员3千多人,其中海陆紫2000、潮普惠700、陆惠200、共占总数97%。

                     二

上节以事实说明《广东党史》不该将海陆丰根据地改为东江根据地,下面具体讨论。讨论应遵循原则,笔者认为,《中国革命老区前言》的说明可以参照:一、以1979年国家规定标准为据,某地需具备标准才能称根据地,同样仅有地而不具备主要标准也不成根据地,因为地是标准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二、以中央历史决议的提法为据;三、中央历史决议所提以外新增减根据地的理由。其中闽西、东固列入中央根据地不单列,参考作用较大。下面先就以上笔者所编辑的海陆丰根据地、按其发展阶段探讨。

(1)、1928年3月至10月。这个阶段,东江特委迁惠来,仍在海陆丰根据地范围。不能以东江特委离开,海陆丰根据地就失败,因为海陆丰地区虽然大部丧失,包括潮普惠在内还能保持一部分的政权

(2)、1928年11月一 1930年10月,海陆丰根据地一分为二后;两个东江特委在各自领导地区斗争,第二个特委领导地区,“鲜红的旗帜仍然飘扬于海陆丰”,第一个特委领导地区,“游击战争由西北普遍到西南与东南”。两块根据地并存,海陆丰根据地仍在,不可否认。1930年有文件称海、陆、惠、紫和潮梅是横的兄弟关系,当年9月,两块苏区代表的报告分别标题为《广东省东江苏维埃惠州十属特别委员会代表报告》《广东东江(包括潮梅十五属)苏维埃代表的报告》。

(3)、1930年11月至1931年5月,两块根据地都并为闽粤赣区,原来两个特委、两个苏维埃政府都不存在,名称不同、地仍在。

(4)、1931年5月至最后。这最后阶段,一是原潮梅地区新创建的根据地基本丢失,只剩揭阳,饶南两块赤区,二是前段两个东江特委都留下有苏区的县,第一个特委留下潮普惠,第二个特委留下海陆紫(6月的陆惠即由此两县各划部分地区组成)。除二块赤区外,这三个有根据地的边区县前身都是海陆丰根据地。那么,这时的根据地应叫东江根据地还是海陆丰根据地呢?笔者浅见,还是叫海陆丰根据地恰当。因为分两特委后,各自奋斗创业,会起来只存海陆丰根据地初期的一半,1931年5月以后又减少一半,所以应当追本溯源,还原海陆丰根据地。

但是《广东党史》编者另有看法,编成东江根据地,乍看之下像模像样,用历史文件对照就昭然若揭了。细查全篇,有一个特征,编者是以东江特委为线索,以东江苏维埃和11军为载体来演绎根据地,而不是用地的变化发展观察根据地。明明是海陆紫县和潮普惠县的苏区都是坚持至最后,却写成海陆惠紫,现录该书编者引用的《海陆丰革命史料》的《海陆紫苏区通讯》(一)原文的简介于下:

“海陆紫县是以前的海丰县及陆丰县的西北各区(陆城、大安、新田、河口、河田等区),及紫金的第三区(龙窝、炮仔),及惠阳多祝区的三个分区(高潭、布心、新庵)合并为一县……1928年广东军阀李济琛大举向海陆紫苏维埃进攻,海陆紫的工农武装退西北部,保卫西北部一部分苏区。这些苏区比较广泛的是公平的苏区,其次要算梅陇、龙炮的苏区。其他如赤石、新田也有部分苏区,海城的苏区较狭,布心与陆城的苏区是以后创造的,可塘只有一些赤色乡村。这些苏区从建立苏维埃政权至现在,与敌人作长期的残酷斗争,受国民党的残酷的摧残,房屋被焚十之八九,人口亦比以前减少。现在这些苏区的群众大约二万人左右,武装有红军第一团与常备的赤卫队数百,各乡村都有赤卫队建立”,“海陆紫苏区的地形长而狭(长约二百里,广约十里八里或数十里不等),利于敌人断绝我们的联系,敌人进攻海陆紫苏区的兵力约有白军二团及当地警卫队二中队左右”,“在敌人严重进攻中,海陆紫群众与红军在〔同〕敌人肉搏中得到一些胜利,三个月来,消灭了几个地方的警卫队,打击了几个地方的警卫队,缴了二百杆枪以上,部分苏区群众(如埔仔、明溪等处)能够很勇敢的参加红军作战,打击进攻的敌人”,“最近敌人大举进攻埔仔时,触我们的地雷,敌人死伤了一百人以上,敌人经过这次的损失后,进攻苏区时怕触地雷,不敢行大路'',“现在海陆紫苏区群众正在为着保护夏收而与敌人做残酷斗争……警戒着割禾,如埔仔、新圩仔一带群众还是放步哨割禾,群众的步哨离敌人的步哨相距很近,说话都可以听见”,“明溪的群众都是每人背着毯被包袱,敌人来时,赤卫队与敌人作战,老少的牵牛担东西,有组织的退走,敌走后又回来”。

但是不久国民党集中兵力进攻根据地同时实行筑炮楼,步步为营的政策,苏区急剧缩小。上节所举苏区最后三县两赤区的数字是1932年8月的,至1933年1月,“党员的数目是大大减少了,二千党员的海陆紫现在不上一千了,七百党员的潮普惠现在只有一百多了,五百多党员的南山现在仅存七十二人,而且不能开会的”,“苏维埃政府下层的乡苏是塌台了,但还有相当大的县苏政府、区苏政府藏在群众不知道的山中或石洞内(如潮普惠)”南山苏区从前五万人口,纵横二百里,八月以前还有部众群众,现在苏区内仅存七百余人,死(被敌屠杀及逃到非苏区病亡的)约一万人,卖身鬻子做乞丐的很多,现在大多数群众仍在非苏区”。

从这个文件所见,海陆丰根据地至1933年春,已处于危殆之中。以广东党史编者把海陆紫县写成海陆惠紫及通篇表述推测,笔者认为,之所以会改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为东江根据地,明显是不以“地”为依据,那么,为什么后期的的东江特委只见一个叛变的李崇三而不见其他成员呢?下面来看历史文件的记载。东江特委1932年4月18日召开扩大会研究全面工作,25日向省委报告敌人进攻南山苏区经过和扩大会议情况,其中改组后的特委委员是:茂崇、振芬(女,海丰籍),国彭(国声,海丰籍),高野、袁策夷、彭承泽(海丰籍),陈子岐(海丰籍),黄超如(海丰籍),周大林(海丰籍),发清、林潭吉(海丰籍),共11人,常委5人:茂崇、振芬、国声、策夷、承泽(省委调去,补刘胜信一也是海丰籍)。

这11人中,7人是海丰人,都是原惠属特委的干部。7人中除黄超如1934年5月在香港被捕脱队外都牺牲。简介于下:

郑振芬,1934年1月参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代表大会,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返大南山后,与丈夫谢振鸿一起牺牲,儿子不知去向。

徐国声,1934年1月赴中央苏区参加六届五中全会,后参加长征,任第7军团政委,1935年牺牲。

彭承泽,调团省委途中牺牲,接任的刘胜信任潮澄饶诏县委书记,1936年被错杀,上世纪80年代诏安县为他平反昭雪。

陈子歧,后牺牲。

周大林,4月调任海陆紫县委书记,和陈云山兼筹建海惠县,找不到惠阳县委,和陈云山辗转到厦门找中央汇报。不遂,返东江途中牺牲。陈云山往香港。

林潭吉,海陆紫县苏负责人,1933年牺牲。

海丰籍干部是东江特委后期的主要成员,是在海陆丰根据地,也可作为被改为东江根据地的佐证。下面再看看《广东党史》编者改名具体办法:

第一、淡化海陆丰根据地,立目为海陆丰苏维埃,里面才说苏维埃政府成立,标志海陆丰根据地形成;根据地大部分丧失,还有小部分却搁笔了,这一搁笔,小部分就莫名其妙地入了二年后才形成的东江(潮梅)根据地户口了!

第二、夸大在潮梅地区的东江特委和东江苏维埃政府职权和根据地范围。

1、是讳言海陆丰根据地一分为二,说成是东江特委转移;

2、是夸大八乡山,称之是“开始成为继海陆丰之后党在东江地区的又一个革命斗争中心”,如果说是潮梅地区的中心当然是对的,说是全东江就不对。

第三、不顾历史事实,歪曲第二个东江特委及其创建的苏维埃和红军。

1、是把惠属特委与东江特委的兄弟关系改成隶属关系。编者在“东江根据地的形成”中说:“1928年10月,海丰、陆丰、惠阳、紫金四县党组织成立了中共海陆惠紫特委,以陈舜仪为书记。此后,在广东省委与东江特委领导下,海陆惠紫四县的工作重新得到恢复与发展”。

大概恐怕说海陆惠紫特委是东江特委的领导受质疑,特加注说,这个特委隶属省委,“同时接受中共东江特委指导,1930年10月撤消,合并于东江特委”。且不说未见特委指导惠属特委的记载,即真的有,也不能把指导和领导等同。所谓直到10月合并于东江特委,那是为合并闽粤赣而并,根本与领导无关,这也是该书编者讳言根据地变动的实例。

2、是与改变惠属、东江两特委关系同出一辙,歪曲东苏惠属特别委员会同东江苏维埃政府的关系,不但把这个兄弟关系的政权说成是在东江苏维埃政府统一领导下,还赐给这个政权除海、陆、惠、紫四个有苏区的县以外的更多“县的苏区”,连原是东江苏维埃政府辖下的龙川革命委员会也不吝惜,慷慨给予!

3、是对红军如法炮制,不过歪曲更甚。把49团也纳入东江特委和11军荷包,上面已提了,现仅举1930年9月7日的红军49团报告补充证明:“海陆惠紫的红军,现在是一团人,名称从前是第6军第17师49团”,“最近得了中央指示,与潮梅各团红军合编成为一军即11军,分为2师……但还未正式编就,现在才开始进行”,当年49团红军报告这样写,《广东党史》编者怎可强加于他呢?还有,6军已于1930年11月由李富春改编为第6军第2师,《广东党史》却出了个红11军独立师,令人费解,既独立了,怎还是红11军领导呢?独立师以下团的番号为什么还用6军46团的番号?11军也好,11军独立师也好,使用的都是第6军的团的番号,难以令人信服,其实,如上表明,11军是中央有计划未正式编就,最多仅在潮梅宣布过,不是全东江的红军番号。所以李富春来改编前后都是称第6军各个团:把6军写为11军不当,11军写6军团的番号是笑话。古大存1931年撤退时是二团团长却写作带领第46团。(当初编二团时,47团有200人,败回大南山存不上几个人),混乱之极。

4、由于以上三个问题,对形成根据地的表述也杂乱无章。例如1930年建立的头批五块根据地中,海陆惠紫是海陆丰根据地的延续,而且是同潮梅兄弟关系,硬要如压海陆惠紫特委那样变成潮梅的东江根据地的组成部分,潮普惠(大南山)的惠来也是1928年海陆丰根据地部分,

也说是1930年形成,所说的稍后的三块、两块是并闽粤赣时期的边区县、陆惠是从闽粤赣分出后1931年6月才建的边区县。把建立县和边区县的苏维埃和革全委员会混在一起写,不分时段和不同区域的县(原政区县、边区县)泥沙俱下。更可笑的是,海陆紫县苏出现了,最后失败的却不是海陆紫,而是1930年冬已不存在的海陆惠紫,《广东党史》编者竟然能够延长它三、四年的存在时间。毋需多指出了,海陆丰根据地在7个年头的斗争七次转折,最后在部分地区坚持至失败,《广米党史》编者却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把海陆丰根据地发展过程中,存在几个时期在潮梅的东江苏维埃政府,像堆雪人似的,将整个海陆丰根据地都堆积在它身上,看起来庞然大物,历史文件的阳光一照就冰消雪化,现出原形来。如果说东固、闽西并中央根据地是江河归大海,那么,以潮梅的东江根据地代替海陆丰根据地,无异蛇欲吞象,怎吞得了呢?

顺便指出,《广东党史》编者说1930年夏,东江革命根据地全盛时期苏区人口超过100万。比该编者为《中国革命老区》所写的200万削减了—半,但仍然夸大,《广东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第26册301页记载,海陆丰苏维埃的群众约有20万,312页记载东江苏维埃人口约30万。第33册88页、108页也有同样记载,为什么不据文献记载呢?

                       三

笔者读书不多,水平低,不过接触一些史料,看了《广东党史》关于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歪曲,甚为不解。党史研究是科学,当然可以而且应该有不同观点和编法,但取材必求真实,立论也须准确。在没有立准海陆丰根据地史料的情况下,对曾有过相当影响,为中央历史决议肯定的这块根据地,随意修改,实不可取。请编者考虑一下,这样搞法会不会有伤于历史科学的严肃性,有损于中央历史决议的权威性,会不会伤害这块根据地各县,特别是海丰、陆丰两县干群的革命感情,有碍于这块根据地内各县党史工作者的同心协力研究,是不是有悖于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no cache
Processed in 0.343854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