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丰红色培训首页 > 红色海陆丰 > 海陆丰红色文化 > 东江革命根据地还是潮梅革命根据地?

东江革命根据地还是潮梅革命根据地?

16 2024-09

10:41

分享
来源:作者:林泽民

东江革命根据地还是潮梅革命根据地?

《海陆丰和东江革命根据地》

林泽民

   《中国革命老区》第一编第八章(以下简称第八章)正确指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除海丰、陆丰外,还包括惠阳、紫金、潮阳、普宁、惠来、五华等县的部分地区,可是却说海陆丰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就丧失,以后就是东江革命根据地了。笔者曾写了一篇《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简介》批评海陆丰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丧失的谬误,并顺带对东江革命根据地提出质疑,现就东江革命根据地问题略陈浅见。

第八章描述的东江革命根据地是这样:“全长523公里的东江是境内第一大河流。东江革命根据地由9块边区县的根据地组成,即海(丰)陆(丰)惠(阳)紫(金)(由早期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发展而成)、揭(阳)丰(顺)(五)华(即八乡山)、潮(阳)普(宁)惠(来)(即大南山)、五(华)兴(宁)龙(川)、梅(县)(大)埔丰(顺)、蕉(岭)平(远)寻(乌)、潮(安)澄(海)饶(平)(南)澳(即凤凰山苏区)、饶(平)(平)和,(大)埔诏(安)、陆(丰)惠(来)等苏区。这9块苏区建立和丧失的时间有先有后,未能全部连成一片,但都各自建立了党和政权组织及地方武装,并由中共东江特委和东江苏维埃政府统一领导。其全盛时期的1930年夏,苏区人口达200万,约占东江地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全盛时期历史文件的记载并不是这样。1930年5月18日东江特委给省委的报告写道:“目前统计,东委所管理的16个县份中(南澳算下去共17县),已有革命委员会8个(寻乌、龙川、梅县、兴宁、五华、丰顺、大埔、潮安),县苏维埃政府1个(惠来,这个县苏维埃,不是夺取了全县政权后组织的。而是二年前保存下来的),区苏维埃20个,区革命委员会10多个,人口约30万(这些数目字的统计是3月份的情形,现在形势继续发展,或不只这些数目,至于海陆丰苏维埃的组织,是没有统计在这个数目之内的),建立了苏维埃的人口,最多者为寻乌,共8万余人,惠来5、6万人,其次如梅县、丰顺、五华各数万人”。

两者所写,截然不同。

第一、根据地的地理位置不同。第八章说“全长523公里的东江是境内第一大河流。”这条东江即惠州的东江。东江特委报告所列基本是韩江流域即潮梅地区的县份。

第二、辖县的名称不同。第八章说辖9块边区县的苏区,东江特委报告列的是原政区县名称。

第三、对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地位的说法不同。第八章列“海陆惠紫”是东江苏维埃政府所辖的边区县。东江特委报告却注明海陆丰苏维埃数字不包括报告所列数字内。

第四、根据地人口数量不同,第八章说有200万,东江特委报告只有30万。

这四个不同,以谁为准,相信稍有一点历史常识的读者自能判断,毋须多费笔墨。不过,为什么东江特委的报告要注明不包括海陆丰苏维埃的数字,值得探讨。笔者浅见,可能当时东江地区有两个特委,恐怕引起误解。

1927年创建的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是东江特委领导的,1928年11月,省委决定东江设两个特委,海陆丰根据地一分为二,在潮梅地区的由东江特委领导,在惠州地区的由海陆紫特委(后相继改称海陆惠紫特委,惠属特委)领导。东江特委恐怕上级机关工作人员混淆,所以特别说明。类似情况还有其他历史文件可佐证。和东江特委同时日成文的《全国苏维埃区域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红军第十一军

(东江)报告》的前面有一段说明,其中说:“这个报告的范围只限于潮将及龙川、寻乌等县,关于海陆丰、紫金、惠阳等处的工作,除红军方面以外,其他各方面的情形,不能说及,因那边的工作是直接受广东省委指挥的,与潮梅工作只发生横的兄弟关系”,在谈红军建立情况时还说:“四十九团是海建丰紫金惠阳特委于秋收斗争时组织的,现已发展到1000人……战斗力最好”。同年9月10日东江苏维埃代表在中国苏维埃大会广东省准备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报告,题目是《广东东江(包括潮梅15属)苏维埃代表的报告》,同样在东江之后注明是潮梅。可见当时东江,潮梅名词的使用是泾渭分明的。

由此又引发一个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江特委领导的根据地,用什么名称比较恰当。《中国革命老区》编委对立革命根据地是很严肃认真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符合条件的地方才能成为革命根据地,避免混淆误解,还把过去称为老区县的县改称为有老区的县,并且把有老区的县按县内老区乡村多少分为四等。“关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根据地,按1981年6月27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提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共计12块”,海陆丰根据地是12块之一。1930年,两块根据地同在东江,为避免混淆误解,使人们以为东江就只有潮梅地区这块根据地,因此应当称为潮梅根据地,既名副其实,又不致引起不必要的混淆误解。便指出,当时东江两块根据地人口加起来才50万,第八章夸大为200万,等于把150万非老区人口混淆为老区人口,也是不妥的。

第八章写的边区县1930年冬建立的。当年9月下旬,中央举行三中扩大会会后,政治局根据扩大会决议,制订苏维埃区域目前工作计划,决定建立六大苏区,其中之一是闽粤赣区,要求“这一苏区,无论如何总要保持它与赣西南可以打成一片的戚系,并且要迅速完成这一打成一片的任务”。对党的建设,提出“县党部的管理区域为便于革命的发展和革命战争的联系,有时得不限于旧的县治,或两三县合组一县委,或将这一县某几乡区划归另县急管辖,但一般原则,仍依旧时县治为中共各县委管辖区域的标准,县以下乡区也然”。要求改编现有红军,“闽西两军东江一军合编为第六军”。

为完成闽粤赣区打成一片的任务,1930年10月中下旬,南方局候补常委陈舜仪(原海丰县委和海陆惠紫特委首任书记)和项英,中央军委南方办事处主任李富春和邓发等,先后分别到闽西和东江筹建闽粤赣特委、闽粤赣苏维埃政府和整编红军,据陈舜仪给南方局的信,闽粤赣苏维埃定12月11日开筹备会,1931年1月21日成立,此后,东江的惠属特委先合并于东江特委再并入闽粤赣特委,两个辖县的苏维埃政府也随着结束,各地相继建立边区县,海陆惠紫联片,单独建海陆紫县,据文件记载,海陆紫县苏维埃政府1930年12月成立。

东江的红军是1929年夏秋起由两特委建立,东江特委先后建第六军第十六师的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各团,1930年春又建立五十二团,四个团共1300人,海陆惠紫特委建第六军第十七师第四十九团,1000人。1930年4月,中央通知东江红军成立为十一军,各团改为纵队。据东江特委报告和十一军代表1930年5月18日在全国苏区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报告说“军部最近可成立”。但自5月22日起,广东省委和军委南方办事处就几次通知两特委改变编制,5月22日,通知改为东江成立两个军,以47、49两团为基础成立另一军。6月10日又通知不另成立一军。仍成立十一军,下编三个师,取消纵队、大队名义,同有15日,又通知人数不够,只成立两个师,7月10日还通知惠属特委第一师组成事项。这样频繁更改,所以可能5月在潮梅根据地曾宣布成立十一军,实际未正式改编,所以1930年9月两块苏区代表在中国苏维埃广东省准备委员会成立会上的报告,惠属代表所附红军报告说“十一军还未正式编就,现在才开始进行”。潮梅代表则说十一军的各团,“现已改为5个纵队”。说法出入。至李富春此次到东江,才把全东江红军正式改编为第六军第二师,惠属特委创建的四十九团编为一团,东江特委创建各团,合编为第二团。师长彭桂,政委黄强,一团团长林军杰,二团团长古大存。闽西的红军则编为第六军第一师。李富春此次还在大南山同彭桂与国民党军作战,见到流沙警卫队来投四十九团、四十九团进攻惠来县城,当时红军军威还盛,李富春在给中央军委报告还说:“四十九团已成为第六军的劲军。”可是第八章写东江红军都是东江特委创建的,一句不提第六军,写十一军却用六军各团的番号,自相矛盾,甚至把这次红军改编的大事写成“十一军在遭 受严重损失后,余部改编为工农红军第六军第二师”,太不严肃。

从建立边区县可见:边区县成立,就是东江特委和东江苏维埃政府结束。至重新成立领导边区县的东江特委时,东江地区的革命根据地又发生重大变化。

自1930冬起,国民党加紧对苏区进攻和对城市党组织的破坏,在香港的省委机关也多次受破坏,领导干部损失很多,苏区缩小一团团长林军杰牺牲,省委同闽粤赣特委交通受阻。1931年3月29日两广省委给中央的报告中建议:“关于闽粤赣特委组织,省委意见如下:一、东江西南、西北分委合并,仍成特委由广东省委指挥;二、闽西组织特委由中央指挥”。5月13日,省委徐德到大南山“召集扩大会解决组织和工作问题”,当时“东江的西北几县的苏区是整个的塌台了,红军是由一千多剩下二百人逃到西南来,西南的潮、普、海、陆也是日益削弱”。这次会议只有西南的40多位干部参加,西北没有人到会。会议成立新东江特委,6月,由于海陆紫县的陆丰东南交通受阻,特委把这个地区和惠来、揭阳交界的乡村合建陆

惠县,成立县委和革命委员会。西北几县连八乡山苏区丧失,标志1929年的东江特委新发展的根据地基本丧失。这些地区以后主要是党的活动,这也标志着分开两年多的海陆丰根据地又合在一起,但是至此又进一步缩小了。这块根据地的海陆紫、陆惠、潮普惠三个边区县的苏区,成为东江特委往后几年的主琴根据地。

第八章没有写准确,同编者对东江地区的根据地缺乏全面观点和研究根据地的变化有关。如果能客观研究,就会看出,海陆丰根据地不但始终屹立于东江地区,潮梅根据地的发展也离不开海陆丰根据地。

第一、海陆丰的部分根据地是潮梅根据地的基础,如上所述,东江特委初时只有原海陆丰根据地的潮阳,普宁、惠来和五华的根据地,据上引东江特委1930年5月18日给省委的报告,惠来是当时唯一的县苏维埃政府,是二年前保持下来的,人口 5、6万,仅次于寻乌。受桂军围剿,五华县委率武装转移至毗邻的丰顺八乡山,创建赤色乡村,当时也有人口数万。这两地人口合计约8、9万人。说是潮梅根据地发展的基础并不是牵强,只是第八章编者没有点明而已。

第二、这些原海陆丰革命根据地,闻风先动,率先进行游击战争。据1929年4月15日东江特委给省委的报告:潮普惠1928年的年关末受朱毛进军寻乌影响,已由静久思动而大起变化,蒋桂冲突爆发,未得东委指示“就先丰顺而动了”。五华则于1929年3月中旬发动游击战争,丰顺县委派武装协助,接着丰顺、五华、兴宁三县反动武装进攻八乡山和河西赤色乡村,工农武装和群众奋磋作战,至3月28日大败反动武装,经东江特委指示,于4月7日发动丰顺暴动,次日曾攻占丰顺四区的黄金市和二区若留隍市。随后虽然被迫退出,但对整个潮梅影响很大,并乘蒋桂战争起而全面发动游击战争。同海陆惠紫特委共同复兴东江地区的好形势。因此,也可认为潮梅革命根据地是海陆丰根据地的发展。

如果再考察1928年冬新东江特委成立后的情况,就能体会这些原海陆丰根据地的基础作用和率先行动作用。仗抄录1929年3月22日广东省委给中央的报告供读者究,“东委自菊同志被捕后,东委本身发生了一次纠纷,原书记粱大慈同志私自离开东委,东委形成解体的形态。当时CY东委见此情形,为挽救党的危急关头起见,特发函召集东委委员开联席会议,解决东委本身问题,会议中并重新选出临时东委委员”,“最近因为潮阳负责同志到潮安被捕,影响东委机关,同时潮安城形势严重,因此目前东委机关已迁到揭阳、丰顺间。潮安城工作留一常委同志协同CY负责进行。顺便指出,当时团东江特委书记陈回是海丰梅陇人,曾任陆丰县团委书记,东江建两特委后分配在潮梅。

东江根据地已宣扬近20年,对党史研究产生不良影响,使一些有关著作跟着失实,笔者谫陋、斗胆顶风,目的无非还东江党史以本来面目,妄陈井蛙之见,敬请方家读者批评指正。

2003年7月15日


cache
Processed in 0.013833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