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7
行走在博美溪墘村,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树茂花香……一幅“田园优美,人文醇美,生活和美,村庄静美”的美丽画卷,展示在大家眼前。
溪墘村自然风光秀丽,新旧民居错落,自成一派静谧安详。但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小乡村,却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在中国农民革命运动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的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长期的艰苦斗争。
大革命时期溪墘乡人民斗争史
溪墘坐落于广汕公路南侧,为博美镇近郊,属八万流域,总面积2.1平方千米,平原沃野。溪墘乡又称六乡,有10个自然村20多姓。大革命前人口有1700多人,378户。他们饱尝压迫和剥削,在旧社会里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在他们心中积蓄着反压迫、反剥削的火种。
1923年,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委派李劳工和谢庆文两位同志前来溪墘乡,秘密发动群众,组织了博美地区第一个农会,会员有74人,推选孙鹅为会长。开始时虽然声势不大,但力量发展迅速,1924年农会发动群众进行减租减息的斗争,使受剥削和压迫的农民初步觉醒了起来。
1925年,国民革命军打垮了军阀,封建地主阶级的反动气焰被打下去,农民革命运动得到更好的发展。到秋天,农会重新建立起来,随之博美地区其他乡村也建立了农会组织。在李劳工和张威的指导下,溪墘农会成立了党支部,支部书记由孙鹅兼任,杨龙任副书记,党员有孙天佑、王妈才等45人。
1927年6月30日,溪墘乡党支部和农会接受了上级党委的指示,进入博美,发动其他村的群众反对苛捐杂税,拔掉白旗,并抓住了地主黄乃添。
7月1日,接到林铁史、张威的指示,溪墘农民自卫军联合东南的农民自卫军配合海陆丰革命大军攻打碣石。但因武器装备太差,攻不进去,在战斗中,孙戆、陈先、俞猴等同志牺牲,队伍撤退到观音岭进行整顿重新部署。他们用棺材佯作送殡,而里面装满火药,终于炸毁了城郭,攻入碣石城,捣毁了封建堡垒。
第二天,逃跑的黄乃添为敌人通风报信,反动派杨作梅率领大批军队围攻溪墘,农会又受到一次严重的打击,有7位党员和群众被捕了,其中孙乃敬、孙乃里兄弟俩被押解至县里枪毙,其余的同志在监狱里吃尽了苦头,最终也被枪毙。
8月中旬,溪墘农民自卫军与东南农民自卫军配合海陆丰革命大军大举向湖东、甲子等地的地主恶霸和反动势力进攻,接着又在葵潭与军阀残部战斗。由于溪墘农民自卫军敢于冲锋陷阵,又具有了一定的战斗经验,在战斗中击败了反动派军队,缴获了敌人许多枪支和弹药,力量更加壮大,当时计有枪支广东针七九轮30多支、七五轮10多支、短枪10多支,并有子弹数千发。
8月下旬,溪墘农民自卫军又乘胜攻打陆丰县城,县里的反动派闻讯逃窜,死有余辜的黄乃添在逃至敖丰的路上被擒获。溪墘群众对其恨之入骨,孙乃敬、孙乃里的妻子妯娌俩为夫报仇雪恨,将其击毙。
溪墘农民自卫军进入县城不久,就遭到反动派的疯狂反扑,为了保存实力,大部分退入大安、博美原地坚守。
9月7日,杨作梅的反动军团又来袭击,遭到溪墘农民自卫军的有力反击,狼狈逃窜。此后一段时间,各乡村自卫军曾几次进攻县城,跟反动派多次交锋,进进退退。故这段时间有“三日红四日白”的说法。然而,溪墘的革命斗争不是孤立的,神涌的许蛤是当地农民革命运动的领导人,经常前往溪墘与孙鹅联系,互通信息,互相支持,结成亲密战友,故人们称颂“神涌出只蛤,溪墘出只鹅”,可见,许蛤、孙鹅在陆丰农民革命运动中名头响亮。
9月上旬,南昌起义军叶挺、贺龙部的董朗部队,在与反动派军队激战后,撤退到溪墘乡。溪墘乡农民自卫军和群众都将其视为自己的亲人,热情为他们解决伙食和住宿问题。溪墘乡党支部派孙阔咀等同志为他们带路,护送他们到大安,后至激石溪与革命大军会合。不久,革命大军再度进攻陆丰县城,打垮了反动派军队,创建了陆丰县苏维埃政权。
11月13日,这是陆丰的一个光辉日子。这天,召开了陆丰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到会的有各区和县机关的代表300余人,彭湃也参加了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了陆丰县苏维埃政府,宣告全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诞生。
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溪墘党支部和赤卫队积极发动群众,焚烧地主地契、账簿,开展土地革命。历时4个月,后称为四月政权。
1928年2月,反动派军队又攻占陆丰县城,中共陆丰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撤往农村。1928年3月,杨作梅、陈少岐匪军联合围攻溪墘,企图把溪墘革命群众赶尽杀绝。溪墘赤卫队的同志为了保护群众,与敌人进行殊死战斗,陈继健、王妈才等壮烈牺牲。临死前,他们振臂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农会万岁!”
7月,溪墘赤卫队随林铁史、张威在东南片作战,王太和、王妈江在潭头战场牺牲,孙流民在来坎下寨牺牲。1929年,孙层在普宁地区作战中献出了生命。
从此,溪墘革命斗争陷入低潮。1929年以后的十多个年头,溪墘的反动头子孙丹桂,联合博美侦缉队队长林庆职,配合陆丰县“剿共”大队两任大队长陈少岐、杨作梅以及保安团团长吴俊声等多次前来抓捕、追杀溪墘革命溪墘乡的红色记忆同志。一些逃往南洋的同志以孙鹅为核心,以其咖啡店为联络站,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并吸收侨胞参加反压迫、反剥削斗争。他们筹款资助一批同志回国革命。逃至南洋参加革命活动的孙阳塔被大工头林板(博美人)发现后被殴打至吐血并被驱逐出境,后返回中国。
这一时期溪墘农民斗争的发展,无论从运动的声势规模、农会组织的建立等方面虽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通过艰苦努力,溪墘群众的阶级觉悟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些斗争打击了反动势力,显示了党领导下农民运动的巨大力量。
解放战争时期溪墘乡人民斗争史
在老一辈共产党人革命思想的指引下,溪墘乡人前赴后继,重新集结起来,一代又一代的溪墘人走上革命道路。孙少东便是其中一位。
孙少东,陆丰县博美镇溪墘村人。小学毕业后,入读陆丰龙山中学。民国35年(1946)2月,又就读于陆丰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组织20位青年秘密成立青年会,在中学开展地下工作。
1944年,在龙山中学读书的他受到当时陆丰地下县委陈伯强的培养。1945年上半年,日军侵入陆城,龙山中学被迫停课。孙少东回乡,党组织为了更好地培养他,并尽快点燃溪墘乡的革命火焰,特派王健和陈继明在孙潭药店当药童,方便与外界联系的同时对孙少东进行指导。王健在溪墘乡鼓励有进步思想的孙明、孙扬考取龙山中学,与孙少东同住,并经常提供进步书籍供他们几人阅读学习。
1946年7月,孙少东按照地下县委的指示,借同孙明、孙扬回家之时机,秘密联络溪墘进步青年20多人,于7月15日在博美龙江古寺成立溪墘“新民主主义青年会”,制定了反封建、反土豪劣绅的会章,并在绣有火炬、巨轮图案的会旗上签名,会上全体会员宣誓,选出组织机构。孙惠端任会长,孙少东任指导员,孙浮为联络员,孙明、孙扬为财务,陈新为警卫,孙昂负责组织学习活动。青年会的成立,征得了当时地下县委鄞庆云、王健和陈继明等同志的同意,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和指导。接着于1947年发展第二批会员,1948年发展第三批会员。至此,会员共51人。
据第三批参加青年会的孙辉(出生于1933年,1948年参加溪墘新民主主义青年会,当时他的单线联系人为孙明)回忆,1946年青年会酝酿阶段的组织地点为村中孙木妹柴坪,后移至洪氏妈祠堂,而联络点为孙明旧宅,宣誓地点为龙江古寺。
溪墘新民主主义青年会成立后,主要学习了《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评中国之命运》《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整风文献》等党各个时期重要文献。
1947年蒋介石任中华民国总统,青年会编写歌谣开展宣传,歌曰:“古怪多,古怪多,青蛙红蛙动干戈,天落红雨鬼流泪,总统登基,乌鸦投河。”
孙少东入党后,与大塘的卢时杰重新组建了溪塘(溪墘—大塘)党支部,由卢时杰任党支部书记。1947年,孙扬、许杰入党,建立了溪墘党支部,孙少东任党支部书记,此时发展了大批进步青年加入党组织。按组织上的需要,溪墘党支部把部分党员、团员转送到情报站、区队和武装部队,这些人都具有坚强的革命意志,在各自的岗位上起到骨干作用。
陆丰地下县委特别指示溪墘党支部,建立交通联络站,开展交通联络工作。1947年溪墘联络站代号为“济南”,1948年改代号为“兰州”,站长由支部书记孙少东兼任,与东海、碣石、八万、大塘等支部联络。
1949年春,溪墘地方武装力量逐步壮大,东江纵队第一支队第六团政委刘志远指示溪墘党支部,择员参加建立地方政权,2月底成立的博美镇人民政府由孙少东任指导员。
溪墘乡的红色记忆溪墘孙少东、孙扬、孙明三位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对来往的革命同志的住宿、医疗和转移等,倾尽全力。陈继明烈士是溪墘乡地下党组织的创建者之一,是溪墘乡马列主义思想的传播者,新中国成立后,烈士骨骸迁回龙山,孙少东撰诗一首以纪念。诗曰:
年青十九气轩昂,擎得强弓射虎狼。
不幸海丰君遭获,临刑慷慨敌胆寒。
龙山有幸埋忠骨,千载尤闻草木香。
追寻红色记忆,感悟革命精神,今日的溪墘,已成为一个魅力四射的社会主义美丽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