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丰红色培训首页 > 红色海陆丰 > 农民运动选集 > 《陆安日川》与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

《陆安日川》与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

15 2024-07

10:05

分享
来源:文献资料作者:

《陆安日川》与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

  魏法谱

《陆安日刊》作为海陆丰地区出版的重要报纸之一,收归海丰县党部改版之后,在彭湃、杨嗣震等人的努力下,成为大革命时期海陆丰地区宣传国民革命、促进工农运动的重要推动理论阵地。同时,它也是大革命时期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报纸之一,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学界虽然对此报纸有所关注,但对报纸的主要内容并没有深入研究。本文试图依据广东省档案馆所藏《陆安日刊》,对《陆安日刊》在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方面所做的历史贡献进行初步研究,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广东传播史研究的不断深入。

一、《陆安曰刊》的接管与改版

《陆安日刊》创刊于1921年8月3日,原为一反动刊物,当时刊物的主要编辑者很可能就是当时依附于陈炯明的陈秋霖。曾刊登题为《借教育以宣传社会主义之谬妄》等文章,攻击诬陷彭湃等人在海丰的革命活动。彭湃也曾以《赤心周刊》为阵地,与《陆安日刊》展开论战。彭湃在《海丰农民运动》一书中也对与《陆安日刊》的论战进行过阐述。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后,陈炯明势力退出海陆丰,海丰建立了国民党海丰县党部。192533,国民党海丰县党部举行第一次会议,时任国民党中央委员的谭平山在会议上提出陆安日川收归党办案",得到与会代表的-致同意会议因此决定将反动的《陆安日刊》收归国民党海丰县党部办理,成为党报,由李谷轸任编辑主任,新生、彭湃、陈飞担任编辑员,黄梦灼担任营业部经理后来又增加吴焕棠为编辑员“博采邑文起”,《陆丰日刊》还招聘了义务访员。《陆安日刊》编辑发行所设在海丰城南门外,主要栏目有国内外本邑新闻、撰述、时论、党声、著、杂著等气从这时起,《陆安日刊》成为海陆丰地区的重要报为宣传国民革命、促进工农运动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根据目前广东省档案馆所藏的《陆安日刊》来看,《陆安日刊》每日出报一张四版,栏目内容实际有本地新闻、特载、论坛、专件、讨论、研究、党声、小说等。后来因为港汕交通断绝,“纸料不能依期付”,被迫采用德国纸,但因纸张过薄,被迫改为每天只印一面。

二、《陆安日刊》与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

《陆安日刊》在报道工农运动,促进国民革命的同时,对马克思主义也进行了积极传播,不仅连载了长篇的《告农民书》,还发表了杨嗣震的《孙中山经济学说与马克斯主义之关系》以及《社会主义之研究》,并连续报道了杨嗣震与陈天择进行的论战,廓清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概念。同时,《陆安日刊》还编写了两期特号“劳动纪念号”和“马孙两氏纪念号”,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海陆丰乃至广东的传播。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历史地位

杨嗣震指出,“社会主义在今日,实居于解决社会问题有力的地”,而社会主义有了马克思主义,方才脱离从前空想的羁绊,而俨然建成“科学的城垒”。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新纪元,也是人类生活史的新纪元。马克思提出科学社会主义之后,社会主义方才完全成为一个科学的体系。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以前就是一种乌托邦社会主义,直至马克思以后,便是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了。科学社会主义是可以实现的,也只有马克思社会主义才可以实行。所以不知道马克思,就不足以言社会主义了。马克思主义最大的特征就在科学的方面,它不是空空洞洞地把自己理想的社会描写出来,它是以科学的方法,证明社会主义的社会,无论如何必要实现的。

而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杨嗣震指出,我们要解决社会问题,固非马克思主义不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中的“时代语”。研究社会经济的人,不能不研究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解决社会问题中最大的问题唯一的法门。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杨嗣震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要可从三方面观察:就是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方面。哲学方面的马克思学说,就是唯物史论;社会方面的马克思学说,就是唯物史观;经济方面的马克思学说,就是剩余价值说。

关于唯物史观。杨嗣震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包括辩证法和唯物论,马克思在唯物史观中有自己独创的见解。他在综合利用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唯物论的基础上,而独辟唯行史的哲学,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杨嗣震指出,马克思主唯物史观是一种普遍的纯科学的立论,并非对于特神情形的特定解释。他将世界的各种现象,都归于物质的运动。而精神界的现象,也不外是物质条件的反映,他以“实事生思想,不是思想生事实' 这实际就是马克思主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国科学论断气因此“唯物主义”是历史的重心。换言之,有一定的原因,方有必然的结果。杨嗣震认为,在唯物论者中,不只马克思一人,但马克思的不朽的功业,就在于“以自然科学方法证明此种因果”。

关于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在阶裁社会中是永远存在的。杨嗣震在文中指出,两阶级斗争之后,又有新的阶级斗争继起,在社会的竞争继续之中,必有一种不可逃避的结果。在经济的方面,新生产方法,必占优越的地位;在政治的方面.能够运用新生产机关的阶级,必占优势。新生产方法,既与从来方法不同,新产生的社会,当然也与旧社会状况大异。所有政治上各般制度、京教上的新信仰、道德上的新见解和艺术上的新目标、哲学上的新学说“皆因此而生”。历史的潮流变转虽无穷尽,然而总不外两种对立的经济势力,和代表这等势力的两个阶级,各为社会的优胜而竞争上他们竞争之中,到了新经济力膨胀之时,新兴阶级的独立思想,也渐次完熟,终而浸入大多数人类的脑中,而在社会上占有强大的新势力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阶级斗争”是社会进化的原因。

很可惜,由于报纸保存不全,杨嗣震关于马克思主义其他方面的理论阐述没有能够见到。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讨论

更值得一提的是,《陆安日刊》还连续报道了杨嗣震和陈天择关于马克思主义相关问题的讨论,在廓清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同时,也促使广大群众更加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论观点。1925427日,《陆安日刊》第19号发表了杨嗣震的《孙中山经济学说与马克斯主义之关系》,解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问题。指出,要解决社会问题,固非马克思主义不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中的“时代语”。研究社会经济的人,不能不研究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解决社会问题中最大的问题唯一的法门。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以前就是一种乌托邦社会主义,直至马克思以后,便是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了。科学社会主义是可以实现的,也只有马克思社会主义才可以实行。杨嗣震还提出,马克思指出唯物主义就是历史的重心,社会进化的原因就是“阶级斗争”,《资本论》一书是他的“最有价值的发明”等论以此文章的发表为契机,杨嗣震与陈天择就马克思主义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陈天择发表了发表了《看了杨嗣霞<孙中山经济学说与马克斯主义之关系>》,随后,杨嗣霞又发表了《与陈天择君讨论〈孙中山经济学说与马克斯主义之关系>及《与陈天择君讨论〈孙中山经济学说与马克斯主义之关系》(续)。而陈天择又接着发表了《再与杨嗣震君讨论孙中山经济学说与马克斯主义之关系》一文。陈天择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唯物史观、赢余价值(即剩余价值)、阶级战争(即阶级斗争)是卷次社会问题的一种科学的具体的学说。并引用了考茨基以格斯〈当时译为“因格尔”)于马克思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精髓的论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是马克恩两大发现,有这两大发现,马克思主义才成为科学的

(四)关于农民问题

海陆丰是农民运动发达的地区,因此,《陆安日刊》对于农民问题也是十分的关注,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农民问题的文章,推动了农民问题研究和农民运动理论的不断深化,也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关于农民问题的分析。《陆安日刊》从收归国民党海丰县党部办理不久就连载了《告农民书》,指出农遭受的文化上、经济上、政治上种种的痛苦。经济方面,佃户和地主处于相对立的地位。自己有耕地的农民也受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生活程度日益下降。受到地主的重利盘剥,自耕农变为佃户,佃户变为雇农,终身负债,甚至成为游民盗贼。佃农、雇农则受到地主和雇主的压迫,地租沉重,雇农所得工资不够维持个人生活,生活条件差,生活苦极。年老的农民和儿童则幼无所教、老无所养。政治方面,所受的痛苦第一是非法的苛税,特别是军阀的压榨、强征滥派、沉重的粮税以及各种杂捐以及搜刮钱财,农民还被迫当兵,成为军阀的工具。文化方面,农民生活陷于穷苦的地位,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农民知识上的缺陷是造成农民地位可怜的一大原因。

在分析农民遭受的各种痛苦的基础上,《告农民书》指出了农民救济的方法:经济上,农村要以村为单位组织农民协会,在利害上互相援助,知识上互相交换,事业上通力合作,促进农民团体的组织和训练。农民要团结自救,实现经济上的联合,组织农村的产业协作社,发展农村的经济,佃农、雇农在农村里占最多数,经济地位最差,只有组织最有力的团体如佃农协会、雇农协会等,加强团结。文化上,努力扩张农民的教育,农民有了相当的知识就会随着知识的程度一起进步。要设置专门的教育机关,设立农民夜校等各种机构,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促进农民的觉悟。政治上,《告农民书》提出,即农民-切痛苦中最大的就是在政治上,因此要救济这些弊病,无论从哪方面着手,都脱不了政治的关系,必须改革政治,政治不改革,哪一件事都做不到,因此,《告农民书》提出,救济文化、经济上的的缺陷,首先要从政治的救济做起。

关于农民问题的重要意义。《告农民书》指出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意义。《告农民书》指出,中国农民贫民占一半以上,如果不解决中国农民问题,那大多数人民是不得了的。中国以农立国,全国最大多数的国民就是农民。因此,农民要了解自己的地位,认清楚朋友和仇敌,负起自己的革命责任。闵天培也指出,半殖民地的中国有力量救国的就是农工阶级,实行国民革命不妥协的只有农工阶级,他们是新生产力的代表,备受帝国主义及国内军阀、资产阶级层层压迫,最富于革命性。确能实行革会不受妥协者只有农工阶级,我国国民革命运动中,若没有农工阶级有力参加的奋斗,绝没有成功的可能。

关于农民运动的方法。除非强调了农民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指出农民运动的发展离不开武装的奋斗,海丰农民运动的发展正是由于“团体的武装的自卫”。同时,农民要联台起来反抗地主。联合起来谋自己那一阶级的利益,要求减轻租价,改良待遇,增加工资,如果达不到要求,要用团体的一致行动去抵抗。采取斗争的方法,对抗地主使得地主让步。农民全体的团结―有组织有目的的组合是一切改革的基本。

三、纪念专号的发行与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

纪念活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具有密切的关系,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著名学者陈金龙已有过较深入的研究。《陆安日刊》也利用海丰举行纪念活动的时机先后发行了 “劳动节纪念号”和“马孙两氏纪念号”,进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

1925年5月1日,海丰举行五一纪念活动,《陆安日刊》发行了“劳动节纪念号”,刊登了谷珍的《“五一”感言》、陆安报社的《为“五一”敬告全国工友》《“五一”运动史》《“五一”劳动节纪念会宣言》“五一”纪念海丰总工会筹备处宣言》、新学生社的《五一纪念日宣言》、海丰县农民自卫军的《“五一”纪念告农工界》、“五一”劳动节纪念会宣传部的《为“五一”劳动节告工友们》、海丰县农民协会的“五一”宣言》《“五一”纪念敬告海丰妇女宣言》《“五一”纪念第一区妇女纺织工会团体会员宣言》等文章,对工农联盟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陆安日刊社以全体工人的名义发表的《为“五一”敬告全国工友》指出,五一是联合各职业团体起来实行劳动解放运动,劳动者是利害相同的阶级,要联合起来向资本家宣战。海丰县农民协会在《“五一”宣言》中指出,农民、工人都是世界无产群众的一份子,要团结起来,武装起来,打倒帝国资本主义和一切军阀。海丰县农民自卫军在“五一”纪念告农工界》中也提出,农工是世界两根大台柱子,因此号召工人农民要武装的联合起来,为切身的利益计,为人类永久的幸福计,造出新的五一。《五一纪念海丰总工会筹备处宣言》一文也提出,要联合被掠夺被压迫的劳动者向万恶的资产阶级争回我们应有的利益。工人农民要速速联合起来团结起来,倒帝国主义、军阀、地主,完成世界革命,建设劳动的世界 五一劳动节纪念会宣传部在《为“五一”劳动节告工友们》中提出,要联合劳动同胞,本着互助的精神,共自身的解放

1925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107周年纪念日,海丰举行了马克思诞辰纪念活动。由于这天也是孙中山1921年就任非常大总统的日子,因此两个纪念活动一起进行。《陆安日刊》在“马孙两氏纪念号”中发表了谷珍的《我们为什么要纪念马克斯》、黎樾廷的《马克斯史略》、海丰马孙两氏纪念会的《“五五”宣言》、广东陆安师范学校的《马克斯先生诞生第107周年孙中山先生在广东就任大总统第4周年纪念会宣言》,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以受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宣传。

谷珍称赞马克思“具世间极少数的人所具的愿望,而从事于世间少数人中之少数人所努力的世界,卒之由此种势力,以成就其空前的发现,以确定人类在历史上划时代的生活形式”。 马克思组成一种全体一贯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的“教义” 能够支配大多数的人心,能够使人类弃掉一切的偏见,以从事于国际社会主义的运动,能够在这五十年间把“肺病美人”般自称文明的列强背后的一切模糊的血迹,照耀得清清楚楚。因此,中国人应该加快了解马克思主义,“起来和外人争最后的荣冠”。黎樾廷的文章介绍了马克思的革命生涯,特别是对《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克恩的著作进行了介绍,有助于人们了解这位世界伟人。海丰马孙两氏纪念会在《“五五”宣言》 一文中称赞马克思是今日为全世界大理论家、大经济学家、大政治学家、大社会革命运动实行家、无产阶级之指导丈七 广东陆安师范学校则在文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行了介绍,指出马克思主张以劳动运动为除去贫乏的工具,揭破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向劳动者劫掠去。主张劳工专政,主张一切生产工具收归国有,组织成合作主义国家,由无产阶级支配无产,直接指示无产阶级攻打资本家之战略,决定资本主义消灭之后阶级区别消失之后,产生一个以各人的自由发展,为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团体,给我们以进入共产社会一定的路径。因此,马克思是我们的向导,无产阶级应该继着他的主义。

四、小结

综上所述,彭湃参与编辑的《陆安日刊》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由于历史的原因,《陆安日刊》保存下来的资料十分有限,但通过保留下来的这些材料,我们仍然能够看出《陆安日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陆安日刊》不仅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对中国革命重要问题之一的农民问题进行了探讨,客观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陆安日刊》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作者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no cache
Processed in 0.290829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