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简介

20 2024-07

10:41

分享
来源:作者:林泽民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简介

 兼评《中国革命老区》第一编第八章

《海陆丰和东江革命根据地》

林泽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后,地方党史研究出了很多新成果。过去人们一般认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只存在几个月,1928年春夏间就丧失了。其实不然,失的是两县县城和主要圩集,党、政、军退出县城后,一直在山区及附近农村,同兄弟县同志坚守部分根据地,至1933年4月以后才失败。1986年《党史通讯》第九期发表叶左能的《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研究综述》,根据海丰、陆丰两县党史办公室研究的新成果,作了较系统的评述。两县党史办合编的《海陆丰革命史料》、《海陆丰根据地》,以及中央和广东省档案馆合编的《广东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的有关文献,对此都有记载,事实清楚。但似乎并未引起党史界关注,以至新的有关海

陆丰根据地的记述,多仍执旧说。革命根据地不等于地方党组织领导的区域,现根据《中国革命老区》前言所引党和国家有关提法及标准,辑录历史文献资料,编成此文,详注出处,供关心这块根据地的学者参考,评论。

海陆丰农民运动和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扩大。

海丰、陆丰两县位于广东东部,是原惠州十县中的两个,同惠阳、紫金和潮梅十五县中的五华、普宁、惠来、揭阳紧邻。两县建国前总面积五千多平方公里(含建国后陆丰划给普宁的大坪一带),人口约八十万。境内千米以上山峰十多座,粤东莲花山脉的主峰就在海丰县城北。惠州基本是东江流域,潮梅是更东的韩江流域。从前有合称这两江流域为东江或大东江。1926年周恩来一度主政的东江,即是两江流域的大东江。海陆丰处于两江流域中间,无论东江或大东江,海陆丰都是其中的县份。

1922年彭湃发起农民运动后,亲建海丰、陆丰、惠阳、普宁四个县农会。后来先后建立广东省农会、惠州农会、惠潮梅农会,前两者会址在海丰,后者设办事处于汕头,参加的有海丰、陆丰、惠阳、紫金、普宁、惠来、澄海、潮阳、潮安、五华等十县。1925年第二次东征后,在广州成立的广东省农民协会设六个办事处,将海陆丰和潮梅十五县农会统属设在汕头的潮梅海陆丰办事处领导。自1923年起至东征后,多批海陆丰干部以农会宣传员或省农会、省国民党党部特派员身份,派往周边各县工作。同时,1922年应当时任海丰教育局局长彭湃聘任第一高小校长、教师,参与组建海丰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和宣传社会主义及农会的杨嗣震、李春涛,先后在揭阳、潮安任教,第 一次东征后任海丰县县长、彭湃的三哥彭汉恒一度伟梅县县长,他们进行革命活动,海陆丰农民运动的经富为各地所汲取。海陆丰同各县的革命情谊日益深厚。

1925年2月第一次东征过程,周恩来受命组建东江地区的国民党,他派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分赴各地工作,同时和谭平山指导组建海丰共产党支部,第二次东征后农展为海陆丰地委,至此,汕头也成立党支部,并很快发展为地委。此后,又成立潮梅特委(或叫汕头特委力国民一党潮汕特委也成立了,周恩来又任东江行政委员,海陆丰以至全东江的党、政、国民党和工、农等群众团体:几乎全部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和领导。毛泽东在论述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原因第二点,即“1926和1927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海陆丰和上述地区可以说更早、更成熟。

1927年3月的中共海陆丰地委,现已知领导海丰、 陆丰、紫金三县的党组织,惠阳县的高潭党组织也属地委领导,所以,地委领导的区域有海、陆、惠(阳)、紫四县地域。当时有党员4000 (其中海丰3000),这个数字占全国57967名党员的近7%,占广东全区9027人的44%。海陆丰农会第一次东征后即建立农民自卫军义勇队, 第二次东征后,这支农军被广东革命政府任命为驻防军,补助饷械:这支武装实际是地委领导的军队。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汕头的李春诲和任澄海农军教练的海丰人彭丕等一些革命骨干相继被反动派杀害。立即引起各地反击。广东右派当局不知海陆丰农民队长吴振民共产党员,电令他"清党'",地委即召集会议,部署起义。紫金特支书记刘琴西回县后,因为“情势紧急”,“先下手为强”,于4月26日晚提前起义。海陆丰按计划于5月1日举行,三县同时成立县临时人民政府(紫金县是人民政府)。地委在计划起义过程中同时准备指挥惠潮梅三地斗争,自己成立东江特委,但不敢行使职权,于是以海丰、陆丰两县国民党党部名乂,联名邀请各县负责人来海丰开会,“要产生东江、潮梅的救党委员会指挥发动,并且成立东江潮梅救党军指挥部,以吴振民为总指挥”,“后来到有汕头、惠阳、紫金、潮阳等县,但敌军已来,普宁又已失败,未能举行”,“潮阳、普宁、失败了,二百潮阳农军到了陆丰”的新田,成立了惠潮梅农工救党军。“于是决定4月20日把农军拖到五华发展,然而因大队敌军尾追及反动武装的截击,无法在五华活动而到江西、湖南去。军事上完全失败了”。

1927年5月9日,敌军攻占两县城,地委退农村,根据省特委指示,开展抗租斗争,宣传土地农有、重整旗鼓、整编农军。8月,南昌起义军进军广东,中央号召四省秋收起义,为接应起义军,新省委任彭湃为东路军总指挥,成立以杨石魂为书记的东江特委、任黄雍为东江革命委员会主席,来海陆丰组织起义。9月,“石魂已于月初由海陆丰向普宁进发,沿路号召暴动”。黄雍来海丰和地委研究部署后,往紫金炮仔找退守该地的刘琴西武装,到陆丰配合起义。两县同时发动,8日,克陆丰,17日,克海丰。分别成立县临时革命政府,宣布没收土地交农会分配给农民,并由各区乡农会接收区乡政府。地委改组为中共海陆丰县委,这次是海陆丰第二次武装起义,也是执行中央指示的第一次秋收起义。当时,南昌起义军已进入潮梅,县委搜到敌军信件,知敌大军将开来海陆丰。“决定退出海丰县城,把所有武装拖到农村去肃清反革命——主要部队则调公平出河田,陆丰城的去肃清东南部”。

“10月9日,约有一千名叶部士兵来到朝面山(属于海丰县)。海丰只有很少的反动军队(一千人),这时,农民的革命情绪很高,东委也加速了他们的工作。党和红军一起在乡村(高潭等)杀死了许多土豪,劣绅和地主”。

南昌起义军到朝面山后,改编为农军大队,后再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第四团,进而成立第二师。同农军于11月1日和5日,先后再克海丰和陆丰县城。紧接着筹建苏维埃政府,根据省委指示,从11月中旬起,依次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汕尾市(镇)、陆丰县、海丰县两县城的县、市苏维埃政府,区、乡仍由农民协会接收政权,区、乡农会即区、乡政府,至1928年初才成立区苏维埃政府。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肃清两县包括高潭残敌,两县除陆丰上砂一隅外,都无反动武装。同时大力实行土地革命。在占领城市期间,海丰县分配土地百分之七、八十,陆丰县分配百分之四十。继续派出干部支援外县,仅海丰县即派出70人。

1927年10月,省委曾通知撤消东江特委,两县分别成立县委。11月下旬又重新“设东江特委,管理海陆丰、普宁、五华、惠来、紫金等县”,其中,惠阳的高潭区仍属海丰县委领导,所以有七县区域。此后,省委又成立潮梅特委,辖十二县。12月东江特委制订年关暴动计划(也称东江大暴动),以广东省农会名义在海丰县城召开东江农民代表大会,动员实施计划,到有海丰、陆丰、惠阳、惠来、紫金、潮阳、五华七县代表。会议于1928年1月3日至5日举行,结束当天,欢迎广州起义军改编的工农革命军第四师。随后,彭湃、颜昌颐分别率红二、四师进军惠来、普宁、潮阳和紫金、五华,一度攻占惠来县城,警个县的部分区域,建立根据地。“东江暴动成功的,除海陆丰外,有普宁、惠来、潮〔阳〕三县及惠阳、紫金、五华各有一区成立苏维埃政府”。

这个时期的革命根据地,是东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面积最广,人口和党员最多的时期,仅海、陆两县党员即达二万人。


海陆丰根据地与潮梅根据地

1928年3月,国民党桂军攻陷两县城和部分圩集,在海陆丰的红二、四师连队和农军退守农村,组织反攻,国民党军日出夜归围剿农村。三月下旬,东江特委机关和二、四师都上潮普惠。海、陆两县委领导农军继续反围剿。4月,桂系第五军来接防,以副军长兼十六师师长邓彦华率部驻海陆丰,五军中有参加广州起义失散的党员和工人,同省委联系,省委派兵运同志打进去领导,到海陆丰即同海丰县委建立联系。省委要求东江特委和海丰县委组织反攻海丰县城,通知红二、四师赶回,并派张善鸣和赵自选来指挥,5月3日发起进攻,因红二师未能及时赶到,内应配合不好,攻进县城后释放被抓百多名同志,缴获一些武器物资后撤退,此役赵自选牺牲,张善鸣和另外两同志抵海丰后即被捕牺牲。反攻县城后,敌组织野战建制,五军同地方反动武装倾巢而出,带帐幕上山围剿,红二、四师大量减员,当年冬,根据中央和省委指示,海陆紫特委陆续安排官兵离开海陆丰,除极少数人如二师的苻景惠、麦胜标等留下,后来参加四十九团,个别四师战士在山区落户外,至1929年6月都离境。

1928年6月,省委通知东江特委和潮梅特委合并,仍叫东江特委。彭湃任书记,辖原来两特委区域,并在汕头设交通局。当时海陆丰与特委交通受阻,在海丰成立以省委委员、东江特委委员杨望为主席的海丰、陆丰、惠阳、紫金四县暴动委员会。9月杨望在海城近郊五坡岭提议,于10月6日晚开会,决定成立海、陆、惠(阳)、紫四县临时特委,报告省委,省委复信同意成立海陆紫特委,信中还传达“六大”精神,并对特委工作具体指示。11月2日,党团省委联合通知党、团东江特委:“至紫金、海陆丰则改隶省委,不属东委范围”。当月,省委第二次扩大会议决议规定:“东江,设二个特委,第一个特委以汕头、潮安为中心,潮阳、普宁、惠来、丰顺、兴宁、梅县、大埔等为应注意县份。第二个特委以海丰为中心,陆丰、紫金为其应注意县份,而与五华、普宁、惠来、惠阳等县发生密切关系”。

至此,原东江特委创建的根据地一分为二,属惠州的县的根据地由海陆紫特委领导,属潮梅的县的根据地由东江特委领导。

1928年12月,省委派陈郁来海丰传达“六大”和省委第二次扩大会。还付来给特委的信,信中赞扬特委:“你们经过了几个月艰难困苦的奋斗,现在仍能保持海陆紫一部分的政权,而且党与苏维埃工作,最近都有进步,无限 欣慰”,同时指示将暴委改为革命委员会。从此,三县有统一的党、政领导机关”。

1929年1月,海、陆、紫三县党代表大会在海丰梅陇佘钟村举行,开了八日夜。陈郁回省委后,写了《参加海陆紫代表会的感想》,其中写道:“这次会议的时期,可以说是海陆紫从来最严重的时期,但这次会议绝没收到半点影响”。

党代会后,桂军疯狂围剿,3月22日,省委给中央的报告说:“红色乡村之受摧残,真所谓惨不忍睹”,“但海陆紫工作虽然一方面严重的失败,另一方面农民群众的情绪并未完全消沉,苏维埃政权仍旧秘密存在,尤以海丰的表现最好”。

蒋桂战争后,桂军大部分调走,特委扩大为海陆惠紫特 委(1930年夏再扩大为惠属特委),于6月举行扩大会,研究贯彻党代会决议,制订工作计划和游击战争原则。以海丰公平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7月,消灭敌高沙据点, 全县山区联成一片,至10月初,组建红军第六军第十七师第四十九团,初时百余人。11月发展至300多人。特委阅报知朱毛红军来东江,未得省委指示,即制订全面暴动计划,争取攻占县城,然后帮助惠来、揭阳等县。于12月3日组织全县赤卫队和四十九团进攻海丰县,虽未能占领,但攻进后毙敌24人,伤80人,东南反动派争先恐后逃往汕尾,准备乘船往香港。当月末,围攻高潭圩十多天,攻克后,海丰和紫金根据地联成一片。1930年月,中央《红旗》报《赤色版图》专栏,以思彭笔名发表《复活的海陆丰》通讯,报道特委领导各地的斗争情况。

当月22日,省委在88号通告中指出:“最近海陆丰工作的恢复发展,苏维埃区域已逐渐普遍,鲜红的旗帜仍旧是飘扬于海陆丰”。

高潭攻克后,特委制订红军的策略与工作计划,决定四十九团除留一个连配合各区赤卫队常备队在海陆惠紫一带游击,控制敌人,巩固发展苏维埃政权外,全团集中,特委军委成员到团部去,成立以黄强为书记的前方委员会,进军陆丰,向东发展。

红军进军陆丰后,节节胜利,“至四月间,到潮普惠帮助群众暴动,及与敌人搜山时相碰着”,“打到没有子弹,将石头掷去,把他的弹药抢来再打。四十九团进军潮普惠,密切东江两个特委的关系,牵制潮梅敌军,对东江特委在丰顺顺利举行成立东江苏维埃政府的工农兵代表大会,有一定的帮助。

海陆惠紫特委于1930年6月在海丰、惠阳交界的三坑,举行党代表大会,省委派卢永济参加。接着开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东江苏维埃惠州十属特别委员会,委员13人,成立后,陆续颁布土地政纲、劳动法令、妇女法等。此时根据地主要在海丰、陆丰、惠阳、紫金交界一带,“纵横略有二百方里,而且是互相联系的”。有海丰、陆丰两个县苏维埃政府,惠阳、紫金两个县革命委员会。红军四十九团有1000人,苏区人口中农会员约20万,党员约5000人。1930年9月7日,这块根据地代表在中国苏维埃大会广东省准备委员会代表大会作报告。

领导潮梅地区的东江特委,彭湃调中央后,初时为搞中心工作,领导机关设在潮安城,后来不安全,书记梁大慈跑回松口老家(后开除出党),特委一度涣散,团特委邀请两特委委员开会,成立临时特委,报省委同意。1929年春迁至五华、揭阳丰顺交界的八乡山。当时原东江特委所属五华县的武装由古大存带领退守该地,会合后,发起

丰顺暴动,攻打骝隍、黄金市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先后建立红军第六军第十六师第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五十二(此团系寻乌和兴宁合编)共四个团,人数共1300人,至1930年5月,成立东江苏维埃政府,有惠来一个老县苏维埃政府,有寻乌(江西属,要求与江西省委交通不便,要求东江特委领导)、龙川、梅县、兴宁、五华、丰顺、大埔、潮安等八个县革命委员会,人口约30万。根据地面积约六、七千方里。这块根据地代表于1930年9月10日,也在中国苏维埃大会广东省准备委员会代表大会作报告,题目是《广东东江(包括潮梅十五属)苏维埃代表的报告》。

总的看来,两个特委两块根据地并存时期,海陆惠紫特委主要是保持海陆丰根据地的一部分,虽然新建一个紫河区,范围不大,但集中一大块。东江特委主要是恢复1928年的部分老根据地,同时开辟潮梅新根据地和接纳寻乌根据地,地区虽广,但分散为八九块。这个时期是东江地区革命斗争复兴时期,虽然土地、人口、党员都比前期少得多,但却表现东江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勇气。

基本保持早期部分根据地时期

1930年9月,中央举行三中全会,政治局制订《关于苏维埃区域目前工作计划》,1。月,南方局候补常委、组织部长陈舜仪(原海丰县委书记,海陆惠紫特委书记)和项英到闽西筹建闽粤赣苏维埃政府,邓发和李富春到潮普惠的大南山举行闽粤赣党代会和改编东江红军。

在等齐代表期间,邓发要求四十九团主攻惠来县城,“29日即开始围攻县城,围攻三日不下”。

代表虽未到齐,会议仍举行。会后,海陆惠紫特委和东江特委合并后再饼入闽粤赣特委,东江地区设闽粤赣特委的西北、西南两个分委,各地设边区县,海陆惠紫特委根据地设海陆紫县,于12月先后在陆丰碣石溪举行党代会和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新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东江地区原来两个辖县的苏维埃政府不再存在。

红军由中央军委南方办事处主任李富春改编。他根据中央精神,把东江和闽西的红军合编为第六军,闽西为第一师,东江为第二师,四十九团编为第二师第一团,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时在闽西)为第二团。他同四十团团长彭桂一同作过两次战,经过考察,决定任彭桂师长,并决定调军委南方办事处的黄强任师政委。(黄强当时往琼崖改编红军)

1931年,形势变化,5月,广东省委派徐德来大南山重新成立东江特委,两分委撤消。因遭国民党军进攻。根据地逐渐缩小,新东江特委成立不久,“东江西北的苏区是整个塌台了,红军是由一千多剩下二百人逃到西南来。西南的潮、普、海、陆也日益削弱”。同年6月,海陆紫县因敌军进攻,陆丰东南交通受阻,新东江特委把陆丰东

南地区和惠来县邻近乡村合建陆惠县。新东江特委基本只剩下1928年彭湃所创建的海陆丰、潮普惠部分根据地,比两特委时期所有的根据地又小得多。

1932年4月,东江特委召开的扩大会变更组成人员,委员11人中,海丰籍占了七人,五名常委,海丰籍3人,(都是原海陆惠紫特委干部)。当年3月,国民党军配合对中央根据地围剿,大举进攻根据地,军民协力反围剿,同年8月,东江特委常委徐国声巡视海陆紫后写道:“现在海陆紫苏区群众正在保护夏收而与敌人作残酷斗争。”“埔仔、新圩一带还是放步哨割禾,群众步哨与敌人步哨相距很近,说话都可以听见,两方互相监视。苏区群众在长期与敌人做残酷斗争中,生活几乎军事化,如明溪的群众都是每人背着毡被包裹。敌人来时,赤卫队与敌人作战,老少的牵牛担东西,有组织地退走后又回来。

同时期,东江特委驻地潮普惠受敌军进攻,“军委和特委10月14号已迁陆惠的湖甲……29号返到原地来,现在找地点办公”。

新东江特委成立后根据地的情况,徐国声1932年11月12日代表特委向中央的报告说:“东江苏区在过去(二年前)是有相当广阔的”,“可是在立三路线的损害,西北苏区完全失败了(寻乌断绝关系,与闽赣等区发生关系),西南各苏区亦受到多少损失”,“现有潮普惠,海陆紫二个县苏维埃,陆惠只有区、乡苏维埃”。报告列举各苏区面积、人口、党员数:潮普惠的南山长约200里、阔约70里、人口约5万、周围赤色乡村人口亦有五、六万。海陆紫苏区长200里、阔不上10里、人口仅成万人、周围赤色乡村人口亦五、六万。这两块苏区间的陆惠,苏区很少,人口 3000,但周围赤色乡村人口有三、四万人。此外有潮普揭的一部分赤色乡村,亦有成二万人口。党员数,“东江有3000多党员,300多支部,但海陆紫占了 2000,普惠潮占了 700多。而西北各县,丰梅只有十余同志,饶和埔30余,潮澄澳70余,揭阳20余、陆惠200余……而主要城市汕头的同志,名义上有20余人”。至1933年1月17日,东江特委在给中央的报告说:“2000党员的海陆紫不上1000了,700党员的潮惠普现在只有100多了”。“还有相当大的县苏维埃政府、区苏维埃政府藏在群众不知道的山中或在洞内(如潮普惠)。”该报告还提出计划把南山区改为县,另“在海丰与惠阳之间决定成立一海惠县,以赤石、梅陇、多祝三区为基础”。

1933年4月,特委委员周大林到海陆紫任县委书记,同调动工作的东江军委经理处长陈云山受委托到海丰组建海惠县,接洽县委后至惠阳因找不到县委,形势十分严峻,便往香港找省委汇报,找不到,又到厦门,要找市委往中央汇报,在香港阅报见东江特委在南山之龟山湾被敌人包围,原东江苏维埃主席陈魁亚(按:海丰人)遇害,“估量,如有其事,整个东江特委亦的确是成问题”。

从上辑史料看,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从起义建立政权至失败,尽管领导机关有更改,范围有变化,但战斗了六周年,特别是同早期所扩大的地区,始终是大东江地区的根据地。

现在还有人不承认这个铁的事实,这有各人的观点和角度,不过《中国革命老区》这部可比工具书的巨著的《海陆丰和东江革命根据地》一章,也未能反映史实,仅举几点:

第一、说海陆丰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已丧夫,还把1928年初扩大的新根据地说成是后期的事,把早期变成后期。这一错,往后就继续错下去。

第二、既把海陆丰根据地一下子抹去,至第二时期即东江设两特委时期,把存在潮梅地区几个月的东江苏维埃政府,写得好象海陆丰根据地丧失以后的全东江地区长期存在的政府,还把这块(实际是若干块)30万人口的根据地说成200万。又把未正式编成指挥全东江红军的十一军说成是全东江的红军,甚至海陆惠紫特委创建的四十九团也说是东江特委所建,至于第六军更一字不提。

第三、1931年5月重新成立领导大东江的东江特委之前,即1930年11月传达三中全会,两特委合并于闽粤赣特委,大东江地区设两个分委,下置边区县,原来两个辖县的苏维埃政权结束,这是根据地变动的大事,编者也没提及。至于新特委是设在早期海陆丰根据地,西北,也即原东江特委新辟的根据地基本丧失,这个时期虽有三年,但从局势看,已成后期了,这一时期的斗争日益艰苦。编者既宣告海陆丰根据地早已丧失,所以这时已成为“东江”根据地的斗争了,不管根据地如何变动都无需提及了。

通观全章,要逐一批评需用大量篇幅,笔者只是写海陆丰根据地的简介后顺便指出,仅提四个问题向编者和专家学者请教:

第一、写根据地应不应该适当点明领导机构和根据地的变化?

第二、海陆丰根据地可不可以说是东江地区最早创建、存在至1933年?

第三、在潮梅地区的东江特委成立东江苏维埃政府。创建的根据地称东江根据地还是潮梅根据地确切?

第四长期存在的海陆丰及其扩大地区的根据地和1929开始东江特委开辟后又先丧失的根据地的关系怎样处理才稳妥?

笔者水平低见识浅,所见材料不多。未敢自以为是,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no cache
Processed in 0.295635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