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丰红色培训首页 > 红色海陆丰 > 海陆丰红色故事 > 海陆丰红色故事【65】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吴棣伍

海陆丰红色故事【65】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吴棣伍

16 2024-07

16:37

分享
来源:作者:

长合村位于海丰县城西部约1公里处,现属附城镇联河村委会管辖。旧时,有惠潮古道从长合村中穿过,是粤东通向省城的必经之地,往东经洗脚桥便进入县城西门。这个当时人口不足300人的小村庄里,竟然在革命历史长河中涌现了吴棣伍等12位烈士,差不多占了整个联河村40多位烈士中的三分之一。他们当中的吴晗(中共东江特委委员)、吴焕科(西南路党总支书记、海丰县军需长)、吴焕珠(东江特派员)、吴祖荣(红十一军二师政治部主任)、敖少琼(海丰县苏维埃政府妇女协会执委)等人均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吴棣伍,原名吴焕棠。1898年11月7日出生于海丰县联河长合村里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在家里四兄弟中排行最大。少年时期在村中由族人出资兴建的新祠堂(1927年1月,彭湃和郑志云等在此建立一区西南路党总支部)接受启蒙,读高小时因为家贫无奈辍学,回家务农,但他却利用空余时间向同学借来课本自学。也许是苦心人天不负,1920年,已经20岁出头的吴焕棠在亲友的资助下就读海丰中学,继续他的求学之路。1923年吴焕棠中学毕业,作为家中长子,他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去改变自己贫困的家境,于是在舅父的帮助下,到捷胜当了一名教员。执教期间正逢彭湃领导的农民运动及革命思想在海丰县境内迅速传播。到捷胜地区传播革命思想的同志找到了吴焕棠,希望他加入革命队伍,同时也想借助他在当地的影响力传播革命的思想。其实吴焕棠早在中学时期便已经初步接触了先进的革命思想,于是在同学们的引导下,很快便投入了革命的运动中。由于他的那些年纪相对比他小的同学们经常叫他棠兄,他便干脆改了名叫“棣伍”(与弟为伍)。渐渐地,他充分利用其校长的职务之便,向学生和当地百姓灌输革命思想。不久,吴棣伍被组织安排负责《陆安日刊》的编辑工作,他利用手中的笔在报纸上发表了多篇具影响力的评论文章。

1925年3月底,在广东省农会潮梅海陆丰办事处的委派下,吴棣伍和陈魁亚等同志到普宁县组织成立农会,任农会副秘书兼外交。同年4月29日,以交流知识、研究教育以及促进地方教育为宗旨的海丰县第一区教职员联合会成立,吴棣伍当选为常委。次日,海丰县教职员联合会成立,吴棣伍当选为常委。5月7日,海丰县教职员联合会发起成立的反帝大同盟在海丰县教育局举行成立大会,作为陆安报社代表的吴棣伍在会上宣读了《五四运动的意义》,会上又被选举为反帝大同盟常委。

1927年4月23日,为了反击蒋介石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陈魁亚和李芳岐的领导下,由4000多人组成的普宁农民革命武装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四二三”武装暴动,围攻普宁县城。随后,党组织和农会在大坝九江村陈氏祖祠成立普宁县临时政府,吴棣伍当选为县委委员,开始了在当地的革命工作。大革命失败后,普宁县的党组织和农会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不少革命同志被反动派残忍杀害,吴棣伍不得已到了越南。1933年春,吴棣伍辗转回到了香港,他一边经营布店一边联系在香港的海陆丰革命同志,最终和组织重新取得联系。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共中央为了满足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在延安创办了以培养革命干部为目的的陕北公学。欣闻消息的吴棣伍当即和周大洲一起冒险穿过敌人的重重封锁,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进行学习,毕业后被组织派回广东开展抗日革命工作。不久,回国参加抗日的南洋华侨组织回乡服务团,并在香港创办东江办事处,此时正在香港的吴棣伍为了革命需要,也组织了旅港海陆丰同胞回乡服务团并担任分团团长,随即率团回到海丰开展抗日宣传并组织统一战线工作。他利用时任海陆丰抗日救国统率委员会主任的钟秀南的关系并取得其支持,和周大洲、吴洛等同志组织成立了一支“白皮红心”的武装队伍,打算以此为基础发展抗日革命武装,后遭到国民党当局的干预被迫解散,受到监视的吴棣伍等同志转移到了惠来县葵潭一带继续开展抗日革命工作。1939年2月中旬,吴棣伍通过其和原国民党十九路军将领翁飞廷的关系,在葵潭开办了一所重点培养抗日骨干力量的三民中学,课程设有:论持久战、论新阶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游击战争策略、新闻学等。可惜的是,在4月下旬,开办不久的三民中学被国民党当局下令停办。于是,吴棣伍回到了海丰,选择在地理位置相对有利的公平圩以开香烛店为掩护,和刘群、刘夏帆等同志开展秘密的革命工作。

1945年6月,全国抗日战争已经到了最后的阶段,为了尽快扫清负隅顽抗的日寇和更好地开展战后工作,东江纵队第六支队党委和海陆丰县委在大安峒召开全县人民代表大会,大会宣布成立海丰县抗日民主政府,选举吴棣伍为县长。8月15日,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举国欢庆。此时的国民党县长黄仲文和海陆联防总队长钟超武已经乘势抢占了海丰县城和北部区域,并对南部的海丰县抗日民主政府虎视眈眈,一场阴谋正在酝酿。8月19日,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一区兴洲乡南部,与联安隔水相望的山仔头梁。在梁姓聚居地东边的一座小山坡下,有一座规模颇大的陈氏祖祠,这便是抗日民主政府临时办公的地方。此时祠堂前面宽阔的平地上热闹非常,到处一片欢声笑语,原来这是民主政府为了庆祝日本投降而特地举办的庆祝表演活动,当时表演的节目叫《黑鸡母生白鸡蛋》,这是吴棣伍为了讽刺国民党当局黑白颠倒而亲自创作的小品,其生动诙谐的内容连连引得了周围观看的群众哈哈大笑。此时兴洲乡中民主政府的干部群众们正沐浴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欢庆气氛中,他们由于过于乐观而低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凶残无耻,全然不知道敌人已经悄悄逼近。这时候钟超武部和海陆丰守备国民党一八六师、当地的反动保安团已经分三路包围了兴洲。他们率先占据了陈氏祖祠周围的坡地,对民主政府驻地形成了压制状态。突然,一阵密集的枪声响起,我方部队匆忙组织还击,但敌人不但人多势众,而且武器精良,并占据了有利地势,我军虽积极抵抗,但寡不敌众。民主政府只好组织人员进行分散突围,但除了蓝训材等同志率领部分人员成功突围外,很多同志都在战斗中牺牲,其中就包括县长吴棣伍。

吴棣伍当时已经顺利从后山突围了出去,但翻过山后却发现有部分重要的文件未来得及带出来,于是决定在敌人发现之前返回进行销毁。他只身回到了祠堂中,当即将那些重要文件拿出焚烧,但这时候敌人已经团团的将祠堂包围住了,吴棣伍见文件已经销毁,便掏出随身的手枪准备突围,但终因势单力孤,还是没能逃得过敌人的子弹,这个一生为了革命事业奋斗不止的汉子,终于倒在血泊中。此时数百米外的渡头溪,运粮回来的吴少东听到兴洲方向响起的枪声,正准备前往增援,但他还未来得及上岸就马上遭到了潜伏在岸边的敌人的伏击,这个年轻的革命者与他的父亲吴棣伍同时牺牲在兴洲这片土地上。敌人随后从附近百姓家里找来了三把菜刀,并强迫当地村民前来,当着大家的面凶残地把吴棣伍的头颅给砍了下来,再放在三把菜刀支起的架子上面示众。后来吴棣伍的头颅被敌人带走,不知所踪,烈士的家人只好请纸扎工匠糊了一个纸头代替,并将烈士的遗体埋在了村边的山坡旁。此后,每年的清明节,当地的村民都会自发前去祭拜这位埋骨当地的英雄。


no cache
Processed in 0.290889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