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丰红色培训首页 > 汕尾红色教育培训 > 资讯 > 一本80年前的《论持久战》为何依然这么火

一本80年前的《论持久战》为何依然这么火

-

11:29

分享
来源:作者:

一本80年前的《论持久战》为何依然这么“火”?

徐秉君

1938年5月间,在抗日战争的重要关头,毛泽东用8天9夜,呕心沥血写下一部5万余字的《论持久战》。这部著作发表后,回答了人们该如何抗战的种种疑虑,对制定全国抗战的战略方针,鼓舞全国人民坚持持久抗战的必胜信心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论持久战》发表80周年的今天,人民出版社推出了《重读〈论持久战〉》一书,出版后超出意料的火热,连续再版发行9万册。

《重读<论持久战>》封面图

《重读〈论持久战〉》不仅成为中国的热点,而且也引起西方媒体的热议。

美国主流媒体《华盛顿邮报》惊叹,“一次次加印!如此畅销!但这本书,既不是惊险小说,也并非浪漫故事……”报道认为,作为眼下“中国最火的书”,其主体内容和基底,竟然都源自80年前的一篇“演讲稿”——《论持久战》。

“它呼吁中国人民准备打一场针对外国敌对势力的持久战,以及在通往最终胜利的道路上承受暂时的挫折。它讲的是耐力和毅力、周密的战术以及对胜利的绝对信念。”《华盛顿邮报》是这样解读《论持久战》至今仍然具备的能够对抗时间的魔力,并指出重新赋予这篇讲话生命力的。

《重读〈论持久战〉》的出版,恰逢中美贸易战的初始之年,在美国人看来,显然韵味复杂,毛泽东在1938年提出的思想,至今仍在影响着人们,并对当今仍具有不可思议的现实意义。为此《华盛顿邮报》网站这样评价:“随着特朗普时代的转折,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成为在中国最受欢迎的重温经典。”

当年毛泽东为什么要写《论持久战》?

主要是面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形势,尤其是针对“战必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和盲目乐观的“速胜论”两种舆论观点,给如何抗战带来的思想混乱和迷茫,毛泽东总结了抗战爆发后10个月的经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从理论上及时回答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等困扰人们的问题。

《论持久战》横空出世,一扫国人心中迷茫,并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指明了胜利的方向。文中,毛泽东坚持从实际出发,客观全面地考察了抗日战争发生的背景和进程;始终着眼于战争的全局,对敌我双方的矛盾要素及其发展变化作了深入的分析,处处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辉,从而清晰有力地描绘出中国抗战的完整蓝图和抗日战争的前途。

抗战的历史证明,正像当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论持久战》讲演总结的那样:“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最初的《论持久战》只不过是一篇演讲稿,出版后为什么会空前鼓舞人心?又为什么会成为指导抗战的纲领性文件?主要是毛泽东在文中科学预见到全国抗战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提出了争取持久取胜的一系列战略战术。其核心是体现了一种弱势条件下的战略思维定力!

在重温《论持久战》中获得启示与力量

重要的是这种战略思维对当代中国来说仍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具有弱势条件下的战略思维。

中国共产党组建初期,力量非常薄弱,在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上,历经挫折和流血牺牲,最后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维,才使得中国革命踏上走向胜利的征程。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强敌对华的全面侵略战争和国民党军队的溃败,以及笼罩人们心头的“亡国论”阴霾,毛泽东明确提出夺取胜利的持久战战略,从而坚定了国人坚定抗战的信心,经过8年的艰苦抗战,最终并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而今天的改革开放更需要这种战略思维。尽管改革开放40年使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真实差距。因此必须看清: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势力对我国的战略围堵、战略遏制并没有放松,反而变本加厉的把我国作为战略对手;

从中美贸易战可以看出,中国的弱势地位还没有根本改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

这就意味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任务仍然艰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还很漫长,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还会很多……

但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战略思维定力,深刻理解建设中国现代化事业是一个持续奋斗的过程,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毫不动摇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心,也就一定能够打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持久战!

因此,保持战略思维定力,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巧力,树立坚定的意志信心,坚守持久的韧力,是我们在重温《论持久战》中获得的深刻启示和无穷的智慧与力量。

cache
Processed in 0.010573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