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听“知青”院士讲科技发展想到的
葛元仁
总有人认为,上山下乡少培养了多少人,造成我国科技发展落后世界先进水平。把上山下乡和科技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了。听到这种说法,我很诧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不少人都是带了书去的,包括自然科学的书籍,他们一天也没有放松在实践中的自我培养,所以才能从知青队伍中走出了48名院士。
一次看到曾是知青的赵国屏院士在给复旦大学的新生作报告时说:
【“回望自己的科研之路,单打独斗效率太低,很多突破性的成果都是通过大团队合作,通过跨学科、跨单位甚至是跨国家完成的。” 】
曾是知青的翟明国院士也认为,如今多学科交叉、宏量数据和大的科学技术平台,决定了团队作战、协同合作的大科学研究方式。科研人员需要有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必要的哲学修养。 茅塞顿开,原来是因为有人不了解科研是怎么进行,而得出的结论。
作为科技工作者,有必要谈谈这个问题。
人类社会总体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社会科学是一般人都能够接触,容易理解的,而且往往个人努力就能够有成果。但自然科学不同,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已经被分为很多学科和专业,它们彼此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每一项科学技术成果的取得都是各学科和各种专业技术交叉的结果,只要有一块“短板”,这个成果就无法出现,也就是说不能只靠个人努力就取得成功。
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有能够承担“试错”的物质基础,以不断积累经验,这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众所周知,旧中国几乎没有开展什么科学技术研究,基本上是依靠“洋人”。新中国的科学技术研究是在“一穷二白”的经济条件下开始的,国民经济首先要保证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不可能拿出大量的资金全面投入到各种类型的科研中去,只能采取重点而有限的投入。因为起步晚,资金有限,总体上看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但在重点项目上,如原子弹、氢弹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导弹核潜艇,人工胰岛素,水稻杂交技术……,与世界水平相比并不逊色,有的还领先于世界水平。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基础越来越雄厚,投入科研的经费越来越多,取得的成果相应增加。
从另一个角度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社会财富的消费者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增强了国民经济基础,有利于国家加大对科研的投入,以取得更多的成果。没有第一产业的农业的发展,属于第三产业的科技怎么能够发展呢?
更重要的是,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从各类学校毕业了多少学生,最重要的是他们是否有社会主义觉悟,能够抵得住金钱的诱惑,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 愿意在枯燥的,不断失败的情况下坚持下去。正如中科院院士翟明国说的,扎实的学业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教育不能以智育为培养的首要标准,不能只啃书本、太看重分数。好的教育应该使学生有足够的意志训练、理想追求和社会生存能力。 他在2016“科学改变世界”全国研究生学术论坛的报告中说:
【“若一个人不热爱科学、对社会没有担当,谈何改变国家?改变社会?” 】
他以自己掏粪、新疆伊吾军马场的知青经历,鼓励年轻学子多参加社会实践,让自己成为一个“接地气”的人。
【“缺少社会实践会成为人生中的一大损失,这会导致一个人一直‘悬’于社会之上,而不能脚踏实地地往前攀登。”“人才的市场化、货币化使得人降格成商品,这是不能出大师的原因。”】
翟院士还强调知识不应只改变受教育者本人“走出大山”的命运,知识改变的应当是家乡、民族和整个国家的命运。 要想使得青年“学生有足够的意志训练、理想追求和社会生存能力”就要到实践中去了解中国社会的民情国情。而只有走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和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才能实现。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深刻地感受到一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树立为祖国、人民效力的决心,从而成为学习,研究的动力。
现在有一大批从知青队伍中走出来的理工科的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级工程师,在科技战线上发光发热,默默地推动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为人民创造美好的生活。
笔者本人1968年插队,在农村7年,又当了3年工人,77年考入大学,毕业后参与了很多国家大项目,总的感觉是,我国的科技水平与世界最先进的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不是很大,正在接近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例如,今年作为技术专家参与的用重金属粒子加速后轰击核电站废料的项目,使得需要200年才能嬗变的核废料,在半年就能完成嬗变,就领先于世界。
现在又被邀请参加“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项目。该项目是与国际同步进行的。
还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事情多问几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