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兄弟真凄凉-彭湃

22 2024-07

21:45

分享
来源:作者:

农民兄弟真凄凉

山歌一唱闹嚷嚷,

农民兄弟真凄凉。

朝晨食碗番薯糜,

暗夜食碗番薯汤。

半汉半饱饿断肠,

扎间屋仔又么梁。

搭起两间草寮屋,

七穿人漏透月光。

【简评】

据记载,这首山歌是彭湃1928年写的。在海丰地区,山歌指的往往是客家山歌。由此可见,彭湃的农民革命运动宣传已经遍及海丰各地。由于彭湃所说的方言为福佬话,所以初始版本应该是以福佬方言所写。福佬话版山歌如下:

山歌一唱闹嚷嚷,

农民兄弟真凄凉。

透早食碗番薯糜?

冥昏食碗番薯汤。

半饥半饱饿断肠,

扎间厝仔无有梁。

搭起两间草寮屋,

七穿八漏透月光。

当时由于交通不便和缺少沟通交流等原因,客家地区的人听不懂福佬话,更不要说把福佬话的歌谣唱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客家方言版就因势而出。

“真凄凉” 一词写尽当时农民百姓生活的无限辛酸。农民没有田也没有地可种庄稼,同时还要受到地主阶级的压迫,就连最基本的一日三餐也得不到保障。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节衣缩食,白天吃“番薯糜”,晚上喝“番薯汤”,如此三顿不见米的生活,让劳苦大众“饿断肠”。夜里住的是“草寮屋”,遮不了风挡不了雨,生存环境非常恶劣。

纵观整首山歌,从吃、住两方面描写了农民兄弟生活的凄 苦。来自社会有形和无形的压迫,导致农民兄弟只能以番薯稀用和番薯汤充饥,过着忍饥挨饿的日子。同时因为茅草不用花费金钱,又比较容易采集,而且能遮风挡雨,所以贫为的农民兄弟选择用它来建造房子,说明当时穷人没有能力去建造更好的房屋,而只能建这种破败简陋的茅草屋。山歌贴近实际,真实地反映了旧社会穷人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无栖身之所的艰苦生活;同时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号召农民兄弟为了美好生活而加入革命队伍。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彭湃是位出色的群众工作者,在进行农民革命运动宣传时,与农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对农民兄弟的贫苦生活有着切身感受:他十分了解当时海丰农民的实际情况,清楚地看到穷苦农民由于受地主压迫几千年,几乎没有接受过教育,不懂得要通过荃命去获得解放的道理。彭湃就把这些高深的革命道理转化或通俗的本地土话,把革命道理和农民的疾苦用海丰方言编成歌谣,利用独特的海丰文化开展广泛宣传,起到唤醒和教育农民的作用,让更多的农民兄弟投身到农民革命运动中来。


最新更新
cache
Processed in 0.013964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