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知青一代是合格的时代开拓者!
党 生
“开拓者的足迹”,把知青与“开拓者”紧紧联在一起的表达,让人心潮澎湃,眼界“豁然开朗”。尤其在当今“知青问题研究”的是非争论处于“胶着状”,知青身价、知青青春的历史位置被肆意炒作成“洪水猛兽”的情势下,“开拓者的足迹”映入眼帘,令人无限感慨。
一、我和我的团队十年插队“足迹”
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我和大家一样“感同身受”。但习近平总书记的处境比我们更艰巨,他的身世、遭遇比我们更加难以想象的。我想那滋味是“无与伦比”的一场“凤凰涅槃”。
我是1969年2月上山下乡,1970年10月入党,1973年被选拔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在十年插队期间,我所在的知青团队曾经历与自己年龄、学识很不匹配的三件终生难忘,值得一生回味的知青“初出茅庐”的壮举:
(一)深山老林开“马路”。我们十几个知青就是一个“工程队”,紧紧地与当地父老乡亲一起克服各种困难,开了一条通往链接外界的“马路”,使得“要致富先开路”的超前梦想变现实。在当年,那是闭塞山乡“破天荒”的大事。
(二)修了一座小水库,建了小电站。它不仅解决洪水灾害的困扰,还解决了农村用电和初始的机械化加工,结束了几百年以来深山老林的户户人家点松明、用煤油灯的原始生活。知青当年建水库电站之举是立志创业的一次“初试牛刀”演习,更是点亮寂寞山区“改天换地”的火把……
(三)创办了知青农场,给当地带来“现代农业”“立体农业”“工厂化农业”一股清新的信息、风尚和崭新的眼界。同时也给知青团队的自身“使命工程”点亮了“前进有方向,工作有力量”的一盏“知青之路”的明灯,并形成我们当年的农村插队生活的一个“座右铭”。
这是我们高阳小筒团队十年知青岁月比较有影响的青春“足迹”。在我们福建还有顺昌县来布知青团队、元坑刘必超知青团队。尤其松政知青“石屯水利排”和女知青“三八班”;还有上杭南阳“射山耕山队”知青;以及长泰上海知青左长彬团队、建瓯滕丽英团队与周学俊团队等等。他们的青春足迹比我所在的团队留给新农村建设的成就更丰富、厚重。
二、知青上山下乡的重要启示
毛主席“再教育”指示五十周年的今天,回头看我们所走过的路,我觉得上山下乡布局是祖国“改天换地”建设新农村的“世纪工程”;是移风易俗、縮小三大差别的“社会工程”;是祖国花朵不做温室弱苗,实行教育革命的“教改工程”;更是知识分子工农化“接地气”、营造崭新一代人的“灵魂工程”。它使整个社会充满着“亦工、亦农、亦学、亦兵”气息的一派赞新的社会主义景象。
上山下乡给我最深感受:
(一)一场血与火的“人生考试”
“知青岁月”,流血、流汗又流泪,那是很“触及灵魂”、很“刻骨铭心”、有“脱胎换骨”“凤凰涅槃”滋味的一场血与火的“人生考试”。比如那些“骨头散架”“压弯身板”“令人窒息”的估燥、重复的强体力劳动,加上单调、清苦卓绝的生活和伤病痛袭击与困扰等等,真是汗水粘衣,泪水洗脸,“煎熬”伴随着“茫然”“困惑”,常常让我们“六神无主”、不知所措。知青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思想动荡和心灵拷问。
习近平总书记说他遇到“五关”,确实是这样。苏联英雄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里的著名人生提问和“千锤百炼”这句掷地有声的铮锵回答,尤其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关于“世界观转变”的那段语录,让我们极度疲惫、几乎冷却的心,像干旱枯萎的田野注入了一股透心的清泉,受到了前所未有、脸红心跳的震撼。无比惭愧中我们领悟了毛主席这一代革命家锻造时代新人,防患“十月革命”故乡大厦崩塌的悲剧在中国重演的犀利预见;领悟了年轻一代“再教育”步骤是“不考试的人生考试”。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和造福人民与“校正航向”的定力见证了不平凡的知青岁月所夯实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历程的历史一幕。
(二)尝试投身“改天换地”战斗一段人生演习和“青春彩排”
“知青岁月”,那是年轻一代尝试投身祖国经济建设的一段人生演习;那是一代知青在“草根”舞台上尝试演出一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青春彩排。
“知青岁月”,它孕育了一代知青“改天换地”理想、胸怀和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的风尚,品尝到了创业、立业的苦涩与艰辛滋味,为后来的“担当”与“搏击”犹如喝下了“红灯记”中李奶奶捧给李玉和的一碗革命担当之垫底烈酒。知青岁月履历,如同先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历程。
回头看,我们一代知青在还不谙世事时,就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与“纯情”,开始了知青摆脱“朝齑暮盐”清贫生活的“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实践。当年,我所在知青团队由模仿“南泥湾”开荒种地、养猪养鸡、生产农副产品自救、自足,到“开马路”“建水库”“建电站”“办农场”有所作为的创业,我们看到了知青“绝地生存”的路子和“改变环境”前景。回头看自己的历程,让自己都感奋。更别说父老乡亲对我们刮目相看的神情。说“青春有悔”,我看“言过其实”“夸大其词”了。给多数知青做这种定义未免太武断、绝对化与简单化了吧。回望历程,至少我们没有虚度青春年华的。耽误不耽误青春、浪费不浪费时光,关键是看问题的角度、境界和所持的立场。
其实“知青岁月”我们是不知不觉地在无校门的大学堂里攻读着一门“创业”“担当”与“做人”的“无字之书”—— 一门集政治、哲学与经济“大学科”的无字大书。回头看今天的大学教育状态,我理解这就是毛主席“再教育”涵义的“初心”。毛主席比我们对世间纵横“脉络”看得更清明而透彻的。
对于教育,对于所谓“正规教育”、所谓“中断学业”,资产阶级、“普世价值观”有它的一套教条的。革命导师列宁有一精辟阐述:
【“旧学校总是说,它要造就知识全面的人,……。这完全是撒谎,……贯串着阶级精神的旧学校,也就只能向资产阶级的子女传授知识。这种学校里的每一句话,都是根据资产阶级的利益捏造出来的。在这样的学校里,与其说是教育工农的年青一代,倒不如说是对他们进行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的训练。教育这些青年的目的,就是训练对资产阶级有用的奴仆,使之既能替资产阶级创造利润,又不会惊扰资产阶级的安宁和悠闲。”“旧学校是死读书的学校,它迫使人们学一大堆无用的、累赘的、死的知识,这种知识塞满了青年一代的头脑,把他们变成一个模子倒出来的官吏。”“旧学校培养资本家所需要的奴仆,把科学人才训练成迎合资本家口味来写作和说话的人。……(列宁:《青年团的任务》)】
列宁的这些震聋发聩教导与毛主席的知青“再教育”步骤和精神是多么地吻合,两位领袖是多么的“英雄所见略同”呀!在培养接班人问题上,对于“守旧”的教育机制,“该断不断,必受其乱”。我们不能用世袭眼光审视新事物。回望“知青岁月”,犹如“马克思是对的”一样,学生青年与工农相结合的“再教育”路子也是对的。
有人说,“别拔高上山下乡,别美化知青岁月”“别捂着伤口唱赞歌”。“拔高”与“美化”大可不必,认可上山下乡“主线”和“主流”就好。要是“捂着伤口”还能唱赞歌,那才是共和国脊梁的天性,才是顶天立地的汉子,他犹如大革命时期刑场上高唱“国际歌”的英烈。(要是“捂着伤口”而变节,投降当“蒲志高”,那能是知青的人格吗!)要是还有人肆意“贬低”或“涂炭”知青路,我看是更不可取的一种态度。取这种态度是对做人“人品”和“道义”打折扣的。对知青岁月主线视而不见是自己的立场“开小差”,是自己世界观的缺陷,是自己“境界”的层级有待提升。别不自量,别趾高气扬拿普世价值“探照灯”照无产阶级“翻天覆地”的革命与创业,以为自己比身经百战的领袖高明。别低估毛主席、周总理老一辈革命家的几十年历练的眼界,别闹出北大一校长“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笑话。
还有人说:“既然上山下乡那么好,那你为何还回城呢?”请问,“大学”那么好,你为何还要“毕业”、转岗呢?人间那么美好,你又为何要撒手拜拜呢?!提出如此幼稚的问题,难道不觉得这样的“天真”问题是“形而上学”很唯心、很机械的思维吗?!小心,别让“实用主义”蒙了自己的眼睛。何况今日农村体制的变迁和国家情势的发展,农村还有当年一样的让知青上山下乡的“大门”与“平台”吗?!自然规律不可违、人生使命不可丢!要放眼并追随“祖国最需要”五个大字,用义不容辞“让祖国挑选”的思维看“去留”较为客观与实在。此外,别把“再教育”与“移民”混为一谈;也别把上山下乡的初衷说成迫于“失业”原因,相反恰恰是上山下乡为青年就业开辟了一条新路。在此别颠倒了因果。
上山下乡、知青岁月,是祖国托负农村这一革命熔炉接纳一代青年的。农民兄弟象大革命时期一样无怨无悔做出许多牺牲接待了我们,并且提供了许多锻炼机会与“舞台”。……上山下乡、知青岁月,更是祖国托负一代知青“一片蓝天”,哪怕那片“蓝天”下还处于“一穷二白”,一张白纸,它期待你会描绘出一幅蓝图。它让我们一代知青试验,感悟人生、感悟创业、来个“改天换地”。要是我们一代知青都领悟此举,学会描绘蓝图,并化为“改天换地”建设美丽乡村的工程实施,实践“给你一片蓝天,就造福一方水土”的崇高认知,那是祖国多么期待的幸事呀!!可惜我们还不那么清醒、领悟老一辈革命家的心怀。知青岁月,唯有总书记领略到了,他由“迷惘”“茫然”到“自觉”“身体力行”。当年,他在世人眼里还是个十几岁的儿童团成员,可他就在梁家河开创了新天地,他才是我们知青的榜样。
(三)知青只有与工农相结合,“接地气”才有所作为
我深感知青只有与工农相结合,“接地气”,转变“情感”后才能有所作为。当年农村建设,农民兄弟始终是主力军,主导着农村工程建设。我们对农村的一些见解和美好愿望只有十分诚挚、形象化地感染了农民兄弟,“打先锋”冲在第一线,并在他们支撑、呵护下,起某种先锋、桥梁作用。在此别拔高我们知青的作用,那种所谓“有文化”接受“没文化”再教育的不服气思维在农村实际生产和生活中试试,在统揽全局的“虚与实”“正与邪”“伪与善”面前比试比试,以及政治风浪中立场的坚毅与知识分子摇摆、投机等等重要关头试试,别不信“卑贱者”最高贵的真理和“卑贱者”“移山填海”、创造历史的魅力。离开农民兄弟,我们学生青年真的是“寸步难行”“一事无成”的。要有“自知之明”永当工农的小学生。
(四)上山下乡布局是一个系统“知青工程”
“知青岁月”它是特色中国一幅独特风景线。它内涵很深,外延厚重。是国家历史与现实的一个系统“知青工程”。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纵横交错工程。
知青上山下乡布局早已“中断”多时,但知青独特“风景线”依然闪光,历历在目。即使历经几十年虚拟历史的风沙掩埋与蒙尘,知青独特风景线却不断发出一种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它的精神光辉的电波。
记得中国革命早期,青年学生“五四运动”,曲折的学生运动,一旦投奔工农,革命的面貌一新;上海一大的建党,浙江红船的波涛、南昌起义、武汉暴动,中国革命翻天覆地。革命志士、学生青年却血染大地,壮志难酬。只有上井冈山,和工农一起,革命面貌星火燎原。日本铁蹄踩踏中华,学生青年毅然投奔延安,中国知识分子给抗日疆场普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全民抗战誓曲。还为解放战争勾画了建立新中国的蓝图。在重大历史关头,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要想报效祖国,只有与工农相结合才有作为,这是革命历史告诉我们的真理。
解放后,知识分子与学生青年要使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富强,赶上现代化并为之发挥作用,开国时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是共和国最艰巨的任务。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共和国的现代化,这是历史留给坚持干社会主义事业人们的一道难题,祖国对知识分子和年轻一代始终寄托厚望。潜藏着的、局部的、碎片化的不“系统”的“知青工程”运用诞生。几十年知青上山下乡的布局如果没有形成系统工程的思维,是建设事业最大的败笔。也是几十年上山下乡存在不少问题,受到贬低、歪说的一个口实。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知青上山下乡不会“正寝寿终”。理由:(一)时至今日农村还没现代化,还处于小农生产方式,科学技术水平很低,美丽乡村建设任重道远,何况还有许多贫困山乡;(二)大学毕业生,毕业就失业状态不容乐观;(三)国家各项建设发展很不平衡,均衡发展“马年猴月”有待测评;(四)世界帝国主义制度仍然一统天下,西方本质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生存发展依然处在突围之中;(五)《中国青年运动方向》的理论和实践没有过时,热血青年觉悟和创业渴望潜藏着等待祖国召唤的壮志雄心在酝酿、组合、升腾中。
总之,我坚信只要共和国社会主义底蕴没变,社会主义未能发达富强之际,只要《中国青年运动方向》精神没有过时,热血青年学生“接地气”壮志未泯灭,中国的系统“知青工程”设计和实施将时刻伴随着,只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实现的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三、正确总结上山下乡历史经验教训
研究知青历史与知青文化,是座谈会的宗旨,“开拓者的足迹”是座谈会的主题和方向,我很赞赏。我觉得研究知青历史与知青文化,要有正确立场和正确的思想指导。要弄清时代背景和环境条件,弄清上山下乡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方位。含混不清,就掂量不出其历史意义。学术研究也有立场与“阶级、道义”的。评价上山下乡,不能用“普世价值”、西方“人性论”以及旧传统观念思维做指导、当标准。不能借“学术研究”,肆意大搞“伤痕风”“苦难雨”“孽债泪”的舆论。我赞成这样说法:“绝不歌颂苦难,但也别把创业的艰辛当‘苦难’。”
上山下乡是系统工程,存在不少缺陷和问题,应当总结其中的教训。但总结教训的结局,不能变成赌咒党和国家“反人类”“没人性”的起哄,不能变成煽动“讨青春补偿费”搞动乱的口实。
如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出现这样的局面:年轻一代没能得到“是非”界线与底线,尤其不能得到“励志”与“航向”,请问,这还能说这种“历史研究”“学术讨论”是正确的吗?!研究历史的效果也是检验真理的一把尺子。知青队伍形成许多山头,这不是好现象,作为研究者要扪心自问,在“后知青”时代,我们的使命能否为创造一个没有山头的,求大同存小异、有浓厚学习气氛的环境,形成很励志的知青文化和设计比较完美的系统的“知青工程”蓝图传给后人呢?!
一代知青,是毛主席、周总理组建的一支没有穿军装的部队,担负着很不平凡的使命。历史将清晰验证老一辈革命家的远见。知青“凤凰涅槃”之路,是共和国千秋万代不变色的胜利之路。知青是合格的火红年代、峥嵘岁月中坚定实践与开创有社会主义“本色”的中国特色理念的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