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丰红色培训首页 > 汕尾红色教育培训 > 资讯 > 赫赫有名的三五九旅,三次远征成就最能走的部队,王震的王牌劲旅

赫赫有名的三五九旅,三次远征成就最能走的部队,王震的王牌劲旅

-

09:13

分享
来源:作者:

赫赫有名的三五九旅,三次远征成就最能走的部队,王震的王牌劲旅

朱晓明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千万里,屯垦在天山。”这是王震将军上世纪60年代给359旅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老战士的题词。他站在历史的高度,极其凝练地总结了这支英雄部队的光荣战斗史,十分生动地展示了这支铁血雄师的光辉足迹。

一支最能走的部队

359旅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部队,前身为1930年10月成立的湘东红军独立第1师,后发展为红8军、红6军团,创建了湘赣边区革命根据地,参加了红二方面军的长征。1937年8月,红6军团与红32军改编为八路军120师359旅,是八路军最早的6个主力作战旅之一,曾转战冀西和晋东南,后回师延安保卫党中央,以开展南泥湾大生产运动而闻名于世。1944年10月,359旅抽调717团两个营、718团全部、719团一个营及补充团、特务团组成八路军独立第1游击支队(即南下1支队),由旅长王震率领南下华中。1945年3月改称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抗战胜利后,该部北返中原,恢复359旅番号,归中原军区2纵建制,旅长郭鹏,政委王恩茂。1946年6月参加中原突围,返回陕甘宁边区。1946年11月,359旅划归新成立的晋绥军区2纵建制。1947年3月随2纵西渡黄河编入西北野战兵团。7月改称西北野战军2纵359旅。1949年1月,359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军第5师,师长徐国贤,政委李铨,所属717、718、719团依次改称为13、14、15团。

717团为359旅前身红6军团的正宗传人,历经无数艰苦斗争,具有特别顽强的战斗作风,为359旅第一主力团,有“铁的七团”之美誉。718团前身为抗战初期以359旅部分红军干部和战斗骨干为基础补充新兵组建的平山独立团,该团突击能力强,亦能攻坚,在西北战场上表现出色。719团沿革复杂,前身为抗战初期组建的崞县独立团,曾与津南自卫军合编。解放战争过渡时期,因南下北返减员严重,以新四军14旅42团改称719团,原719团先分编为地方武装后又调回359旅,缩为新719团的2营。1946年10月,该营奔赴华东渤海解放区扩兵,同时将独立第4旅11团(前身为冀中警备旅2团)并入719团,充实了该团实力。

革命战争年代,359旅久经考验,战功卓著。不仅以开垦南泥湾创造了战争环境下的农业奇迹享誉天下,更以“三次长征”即“红军长征、南下北返、进军新疆”的伟大壮举而载入史册。在解放军所有部队中,359旅走的最远最长,堪称最能走的部队。解放战争时期,南下北返和中原突围使359旅元气大伤,后经多次补充整训及战斗磨练,仍不失为我军西北主力部队。该旅在晋西南、汾孝、陕北三战三捷、陇东、榆林、沙家店、运城、宜川、西府、澄合、荔北、扶郿等重要战役战斗中表现良好,共作战188次,歼敌41470人,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逐步掌握了大规模的攻坚战和运动战规律。359旅(5师)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西北的解放也付出了重大代价,共牺牲1779人,负伤6186人,团以上干部烈士就有12人。

作为历史悠久的红军师,359旅给国家和军队培养了大批领导干部和栋梁之材。据统计,在1955年至1965年我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期间,曾在该部工作过的王震、萧克、甘泗淇、李达、陈伯钧、彭绍辉等6人被授予上将军衔,王恩茂、文年生等18人被授予中将军衔,邓东哲、甘祖昌等98人被授予或晋升少将军衔。此外,以359旅为母体分出发展的部队,师一级的还有两支,即一野2军6师和四野47军139师。6师前身是以719团2营为基础到渤海解放区扩兵组建的渤海教导旅,现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2师,139师前身为359旅南下华中时留在陕北的部队组建的南下2支队,现为兰州军区第47集团军机械化步兵旅。

中原突围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以30万重兵向我中原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中原军区部队分三路杀开血路,冲出重围,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按照部署,由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震率359旅和干部旅为北路军右翼向西突围。

6月27日黄昏,359旅以军事演习为名由光山向西隐蔽行动。29日夜,王震率部从信阳武胜关以北李家寨附近安全胜利地越过平汉线,使敌人妄图3天内围剿我中原军区各部的计划成为泡影。敌人立即重新调集7万余兵力,对359旅前后左右围追堵截。7月4日,359旅经湖北随县到达枣阳地区,在桐柏山区连日与堵截之敌激战数次。12日,359旅准备围攻淅川守敌时,尾追敌军迫近。面对滔滔江水和尾追之敌,王震当机立断,命令部队抢渡丹江。13日下午,指战员们先将收集到的电线扭成绳索系于丹江两岸,然后分批抓住绳索渡江。由于水急浪大,绳索一度被冲断,300余人落水失踪。14日,359旅进抵鄂北南化塘一线时,敌军3个师已抢先到达阻击,经两天一夜血战,部队寻路突破敌人封锁区,进入陕西商南地区。16日,王震电告中央,汇报此时境况:“部队已进入陕南山地,道路崎岖,人烟稀少,乡保威逼群众,对我实行空室清野,强敌前堵后追,部队行动万分困难。”

7月17日,359旅进入进入紫荆关鲍峪岭(豫鄂陕三省交界处),国民党军胡宗南部集结5个旅向我扑来。王震率全体指战员面对敌重兵奋力拼杀,抢占有利地形。几经恶战,迅速分路突围。20日,359旅由商南白碌楚进入山阳县境内,敌军又从紫荆关乘车抢先占领竹林关、山阳一线阻击。王震率部杀开血路,夺路前进。在狗头坪战斗中,719团团长、政委、参谋长全部牺牲。在山阳城东及其周围一线,敌军又布防3个旅阻击,359旅先后与敌作战7次,部队伤亡百余人。经两天一夜急行军,24日到达山阳僧道关、柳山坡。敌两次堵击未逞,359旅趁夜黑雨大,突破敌人封锁进入山区。因饥饿和昼夜行军,此时部队处于极度疲惫的困境中。28日,359旅政治部副主任刘亚生因病化装向延安转移时,不幸落入敌手,后被押往南京杀害。当日,部队到达商县黑山镇,敌军又追至,激战中,359旅毙伤敌200余人,继续分路西进,31日到达镇安。

部队进入秦岭山区后,面对敌人强大兵力构成的合围纵深,359旅决定改变行动计划,将部队分成两路行动,由副旅长徐国贤率717团仍在秦岭山区活动,争取立足,开展游击战争,吸引、牵制敌军。王震和旅长郭鹏、政委王恩茂率718、719团向西南出关口,争取进至佛坪地区,以摆脱四面云集的敌军,而后乘机向西发展,与我北路军左翼部队会合。8月6日至18日,359旅主力继续连夜行军,经宁陕、洋县、留坝抵达凤县,行程895里。此时,敌情仍很严重,我本身亦更加困难,粮食匮乏。王震向中原局和中央军委电告实情,中央军委批准359旅寻路打回陕甘宁边区。

8月19日至21日,经三天两夜急行军350里,中途激战5次,在敌军主力未赶到堵截地时,359旅通过川陕(宝凤段)公路、渭河和陇海铁路三道封锁线,抵达陇县赤沙镇。过川陕公路时,有100余名伤病员被俘。在六盘山与陇县至灵台一线,359旅又与敌军阻击战斗7次。28日,王震率359旅从甘肃泾川通过西兰(泾武段)公路和泾水,胜利进入陕甘宁边区。9月8日,徐国贤率717团单独行动半个月后,到达甘肃庆阳与主力会合。

从6月26日中原突围,至8月28日返回边区共63天,359旅历经大小战斗86次,平均每天作战1次以上,这在我军战斗史上是极其罕见的。359旅减员2917人,仅剩1900余人,其中旅直600余人,717团300余人,718团600余人,719团400余人。损失之惨重,严重地挫折了部队的锐气,指战员们身体瘦弱到了不可形容的地步,急需休息和补充。

9月27日,359旅回到延安,受到了党中央和延安人民的热烈欢迎。毛泽东主席给予高度评价,称赞这是我党我军历史上的第二次长征。359旅的中原突围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保存了基本建制和实力,牵制了国民党军大量兵力,在我军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喋血合水

1947年5月下旬,西北我军挟三战三捷之雄风,分兵两路西出安塞,鞭击进占陇东三边地区之青(海)马(步芳)、宁(夏)马(鸿逵)部队。其中王震率2纵及教导旅为左路,任务是围歼青马前出在合水的部队并消灭可能增援的青马之整100旅。

合水位于甘肃省的最东部,城垣北面依山,其余三面环水,形似葫芦。守军为青马整骑8旅直属重兵器营和甘肃保安第2团共1300余人,兵力虽少,但重武器多,弹药充足。

5月28日我军逼近合水,2纵决定以359旅担任主攻,独4旅与教导旅打援。359旅旅长郭鹏部署717团由西北、718团及独4旅12团由东向合水城展开攻击,719团为预备队。当日凌晨4时,向合水西北山地迂回的717团首先与敌交火,敌警戒部队很快收缩到城内,并用密集火力阻击717团靠近城垣。天亮时分,717团发现,合水城北部偏西方向,有一个建筑在高地上的瓮城,突出城垣,位置最高,称为葫芦把。守军在此部署了重火力,包括有迫击炮、战防炮及数挺重机枪,严密封锁着717团进攻的道路。我军要靠近城池,就必须先攻克这个重要火力支撑点。几番尝试后,717团未能得手。旅长郭鹏只好将预备队719团提前投入战斗,去拿下这个难啃的硬骨头。

29日中午,718团和独四旅12团先后占领了合水东部和南部诸高地,下午,718团杀入合水东关,守军退入城垣负隅顽抗。与此同时,719团经过紧张准备,也发起了对葫芦把的强攻。未曾想,该处守敌不仅火力强大,而且奇兵迭起。当攻城部队越过城垣外深壕突进至城下时,守军竟然经过暗道,运送部队到城外,从我攻击部队背后突然逆袭。719团和717团均遭受重大伤亡,被迫停止进攻。

359旅战斗失利,2纵领导十分吃惊,没有想到合水守军如此顽强,当天下午,司令员王震亲自赶到合水前线指挥作战。傍晚,718团和独4旅12团占领了合水东关,旋即转移攻击主要目标到合水南城垣。入夜时分,2纵集中炮火,猛烈轰击南门,同时派突击队运送炸药,战至午夜,我军终于将合水南城门外第一道鹿砦炸开,但是靠近城门后进行的第二次爆破没有成功。守军重兵器营将所属后勤、政工和医务人员,全部投入战斗,拼死反击。双方在合水南城激战两小时,攻城的718团损失较大,无力继续推进,战斗再次陷入僵局。

30日,359旅进行了整整一天的战斗准备,到傍晚重新组织力量,仍以717团和719团一部继续猛攻合水守军主阵地,适逢天降暴雨,妨碍攻击,虽经反复冲锋,进攻仍告失利。当日,敌青马整82师从庆阳、宁县等地调兵救援,与我教导旅、独4旅展开激战。

31日凌晨,雨小了些,359旅重新恢复进攻。南门外的718团总结了失败教训,以架云梯登城为掩护,成功将炸药运到南门并爆破成功,终于将合水城炸开了一个突破口。718团与独4旅12团一个营乘势冲进城内与守军展开激烈的巷战和白刃战,双方均伤亡惨重。当日上午,我军正准备对合水展开最后总攻,昨日从庆阳急援的整骑8旅1团突然出现在合水北山葫芦把附近,令2纵上下大吃一惊。郭鹏急忙从717团和719团各抽调一个连前去阻击,但受敌前后夹击被迅猛彪悍的骑兵冲散。再调717团预备队3营迎头堵截,该营还未运动到指定阵地,就与青马骑兵遭遇。敌骑兵冲入3营急行军队列中,马踏刀砍,一阵混战后,3营伤亡很大。此时,合水城内守军见到援军到来,士气大振,城头上轻重火力齐放。青马骑兵迅速经合水北门纵马杀入城内,向我军猛烈反击。合水城内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攻城的359旅付出了重大的代价。这时我军也侦知另一路援敌整100旅已距合水城不远,2纵只得放弃攻城,命令部队向合水西北迅速撤退转移。

合水之战是解放战争期间西北我军主力部队与青马集团的第一次大规模作战,因急躁轻敌,对青马的顽强凶猛及能够连续快速增援的战术特点认识不足,仅歼敌800多人,自身伤亡2000余人,损失较大。

壶梯山之战

1948年5月西府战役后,西北野战军进驻黄龙、宜君、韩城一带休整,国民党军胡宗南集团乘胜向解放区进犯。7月底,敌整36师向澄城县冯原镇方向推进,抢占该镇后,发现我军设伏于当面黄龙石堡一带,即停止推进,以冯原镇北面之壶梯山制高点为中心,将部队部署为“品”字形防御配置。8月初,我军改变原诱敌深入的计划,主动出击冯原,集中主力歼灭敌整36师。

壶梯山是黄龙山向南突出的独立山头,高近百米,因形似水壶状如阶梯而得名。该山是连接陕北与关中的交通要道,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

根据野司作战意图,2纵奉命首先攻占壶梯山再向东南扩张战果。8月6日,2纵召集团以上指挥员到壶梯山东面的牛堡泉北山进行实地侦察,决定359旅由北、独4旅由东、独6旅由西同时发起进攻。

359旅迅速做出战斗部署:以717团一个营配合6旅16团于7日夜以迂回动作首先夺取山头村东北敌警戒阵地,攻占山头村后,717团集中全力向山凹村方向进行对壕作业,并构筑火力阵地。718、719团各以一个营构筑工事,8日718团向4号阵地、山凹村攻击,719团向敌5、7、9号阵地攻击,得手后,同时向壶梯山发起总攻。

部队于7日开进,因对时间计算不周,雨后道路难行,未能按原计划进入战斗准备位置。至8日凌晨2时717团才进占张家湾,当即以9连夺取敌警戒阵地。晨7时,敌1个营向山头村以北阵地反扑,在我火力夹击下未逞。10时许,717团2营攻占山头村,掩护部队开始积极的对壕作业。

当日下午16时,我军发起总攻,718团3营经山头村迅速夺取了敌第4号集团工事及山凹村敌阵地。2营6连乘胜奋勇前进,配合独4旅攻占三角集团工事,大军直逼山顶高庙。敌人拼死反扑,十几个集团工事,上百个伏地暗堡发射孔喷着火舌,轻重机枪疯狂扫射,飞蝗般的子弹,组成了多个扇面火网,封锁着阵地的正面和两翼,弹雨中不时有战士倒了下去,处于正面仰攻的部队攻击受阻。在359旅指挥所的2纵司令员王震命令炮兵加强火力,炮声再次大作,一发发炮弹从四面八方飞向山顶大庙,壶梯山头顿时成了一片熊熊火海,敌兵抱头鼠窜,乱成一团。2纵各旅攻击部队奋勇杀上山顶,一举突入攻克,经两小时激战,扼守壶梯山的敌整28旅82团全部被歼。

壶梯山制高点被我攻占,敌整36师全线动摇,向南溃逃。9日上午,359旅连续追击至董家庄、南庄子、刘卓、安里,侧击逃敌,歼敌整123旅一部,并于安里击溃增援之敌整17师12旅。当日下午18时,359旅协同兄弟部队围攻敌师部王庄镇。晚21时,敌军突围,将其重创,战斗宣告结束。718团击毙敌整36师副师长朱侠少将,俘参谋长张先觉少将,师长钟松只身逃走。

此战连续两昼夜,359旅攻得勇猛,追得迅速,共毙伤俘敌1169人,缴获各种炮11门,轻重机枪39挺等大批武器,自身伤亡449人。359旅受到表扬,718团表现出色,被2纵授予“攻坚有功、追击第一”的奖旗。

穿越死亡之海

1949年10月至1950年1月,根据中央军委和一野前委的部署,担负入疆任务的1兵团第2、6军各部队从陆地到天空分数路向新疆展开了气势磅礴的大进军。

10月12日,5师奉命从酒泉出发,向新疆开拔。14、15日5师部队进入哈密,休整数日后,师直带14团大部乘车,其余徒步继续向新疆南疆地区挺进。11月底,师直和15团进入阿克苏,14团进驻温宿。1950年1月,因哈密平叛耽误时程的13团进至库车。3月中旬,5师独立团从若羌步行至且末。至此,5师各团全部入疆抵达指定位置,开始担负起保卫祖国边陲、维护民族团结的光荣使命。

1949年11月底,5师刚刚抵达阿克苏,获悉国民党特务和民族分裂分子准备策划和田武装叛乱,师长徐国贤、政委李铨立即下令15团进军和田,挫败叛乱,稳定局势。当时从阿克苏到和田有三条路线:一条是沿迪(化)和(田)公路经喀什、莎车到和田,全长1100多公里;另一条是过巴楚顺叶尔羌河到莎车,再到和田,全长950多公里;第三条是从阿瓦提沿和田河干河床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直奔和田,全长700多公里。为火速赶到和田,师决定15团走第三条路线。任务下达后,15团指战员们热血沸腾,纷纷表示只要能早日解放和田,就是“进得去出不来”的死亡之海也要闯一闯!

12月3日,15团团长蒋玉和、政治处主任刘月率小分队乘唯一的一辆车先行(3天后到达和田)。4日,当阿克苏各族群众得知15团要徒步穿越沙漠到和田,纷纷筹粮筹物,支援骆驼300多峰、马200匹、帐篷100多顶,并组织200余名民工将10余吨大米、20余吨面粉、几十吨草料和薪柴,将行军大部队护送到里克胡塔库,一些维吾尔族老猎人和商贩也争先报名给部队当向导。

12月5日,15团在政委黄诚、副团长贡子云率领下,1800余名指战员从阿克苏浩浩荡荡出发。6日中午到达阿瓦提,8日正式进入塔克拉玛干沿和田河干河床向和田方向挺进。冬季寒风刺骨,3天后在茫茫沙海缺水断炊,战士们用马尿湿润干裂的嘴唇,一到宿营地,便分头四处寻找水源。晚上睡觉时,狂风骤起,沙石铺天盖地,帐篷被风刮的无影无踪。12月15日,部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行军时,遇到沙漠风暴,瞬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骆驼卧地哀吼不起,不少马和毛驴被惊跑,战士们手挽着手以免被风刮散,顽强地继续前进。黄昏时,部队顶着狂风飞沙来到两座大沙包下,遇到和田人民委派的代表170余人,从和田跋涉三四百公里到沙漠中部前来接应。他们送来了部队急需的补给,给15团全体指战员以极大鼓舞。

12月17日,部队行至距和田200公里的西尔库勒时,接到了团长蒋玉和的急信,告知和田的反动组织极为嚣张,准备血洗和田,要部队加速前进。政委黄诚立即集中40余匹马,组成一个加强排,亲自带队一天一夜赶到斯马瓦提。黄诚留下等待后面的大部队,令作战参谋高焕昌(后任新疆军区司令员,1988年授衔中将)率加强排继续向和田疾驰。20日,该排到达和田,增加了力量。22日,15团大部队经过18天790公里的艰难跋涉,顺利进入和田古城,当地群众热烈欢迎,暗藏的反革命分子和民族分裂分子受到震慑,不敢轻举妄动。

12月25日,一野司令员彭德怀、政委习仲勋给15团发来嘉勉电:“你们进驻和田,冒天寒地冻,漠原荒野,风餐露宿,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进军纪录,特向我艰苦奋斗胜利进军的光荣战士致敬。”

铸剑为犁

5师部队全部入疆后,开始了新的征程,先后圆满完成了改造起义部队、帮助地方建政、维持社会治安、北疆剿匪等工作,尤其在生产建设上,始终保持开辟南泥湾的光荣旗帜,争创全疆部队生产模范。

1953年3月,5师根据军区整编方案,主体改为生产部队,抽调师部部分人员组成阿克苏军分区,参与组建和田军分区,并以14团为基础,抽调15团、13团3营各一部及2军教导团之边卡营合编为国防步兵第4师11团(驻阿克苏)。随后,师长徐国贤调志愿军任职,副师长刘发秀调国防4师任师长,政委吴鉴群调阿克苏地委任书记兼军分区司令员。

1953年6月,5师番号撤消,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1师,所属14团编为农1师1团,15团编为农1师3团。原13团(红军团,欠第3营)早在1952年3月,就已调归第5军15师建制,此次整编也改为农4师10团。原5师参谋长任晨任农1师首任师长,原13团政委贺劲南任农1师首任政委。1954年10月,农1师隶属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建制。1975年6月,农1师建制撤消,改称阿克苏地区农垦局。1982年6月,恢复建制和番号。2004年1月,设立阿拉尔市,实行师市合一管理体制。2012年12月,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1师阿拉尔市,这标志着1师发展进入到新时期新阶段,已从以农业经济为主转变为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

原农1师1团(718团)延续至今为兵团第1师农1团,原农1师3团(719团)在1955年并入农1团,另以该团3营9连和7、8连各两个排200人留和田,现发展为兵团第14师47团。原农4师10团(717团)现为兵团第4师72团,是兵团唯一一个红军团。由原5师部队精华组建的国防军第4师11团也保留至今,成为“天山雄师”的主要作战力量。

60年来,第1师三代军垦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发扬“359旅精神”,铸剑为犁,扎根边疆,战风沙,斗酷暑,在塔里木河两岸的亘古荒原上,用辛勤的汗水开发建设出万顷良田,把荒漠变成绿洲,换来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累累硕果。如今第1师已成为一个农林牧渔业并举,工农商学兵科教文卫一体,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社会组织。

cache
Processed in 0.006103 Second.